第17章 我是谁?(12/13)
。1970 年,生物心理学教授哥登·盖洛普研究动物是否有自我意识。此前已有生物学家进行相关研究,比如把食物放在鸽子够不到的高处,鸽子会把木块移到食物下踩着去吃,但这可能只是本能反应,不能证明鸽子有意识。盖洛普设计了镜像测试实验,以大象为例,大象起初对镜子好奇并触碰,当研究人员在其头上画标记后,大象直接触摸自己头上的标记,而非镜子中的影像,这表明大象能理解标记在自己身上。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用红毛猩猩重复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说明很多高级动物和人类一样有自我意识,意识在不同物种间存在阶梯,可能并非神秘莫测,人类也并非特殊,意识是大脑进化的产物,是神经元放电现象,智能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的科学家认定人类能创造智能,70 年后 chatgpt 问世。gpt-1 发布时只有 117 亿个参数,回答问题效果不佳;gpt-2 参数增加到 15 亿个时,竟无师自通学会了翻译;gpt-3 参数提升到 1750 亿个,展现出复杂逻辑思维、生成代码能力,还能模拟情感生成文本,这些进化超出了设计者预期。专家推测这可能与神经元和突触规模有关,参数越大越可能涌现出超凡智力。目前人工智能尚无自我意识,可能是参数不够多,至于下一代 gpt 是否会产生意识,尚无法确定,但很多计算机专家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
简单总结,意识是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相互作用产生的高度复杂认知结果,既可以自然进化产生,也可能由人类创造。然而,有关意识的认知还有更颠覆的理论。1980 年初,神经科学家本杰明·利贝特进行了一项轰动科学界的实验。他用脑电图技术测量大脑活动,在被试者面前设置 60 秒计时器,被试者可自由选择时间按下按钮。利贝特原以为大脑先做选择,脑电波传递信号到手指后手指再按下按钮,但实验结果却令人震惊:手指按下按钮的信号早于大脑产生的信号约 200 毫秒,这被称为利贝特延迟。这表明行为发生前,大脑中的无意识过程已决定了动作,这引发了人们对意识是否决定行为的思考,进而对意识的本质产生了疑问:意识到底是什么?它真的存在吗?
1991 年,着名认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