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我是谁?(13/13)
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出版了《意识的解释》这一经典着作。他认为人对意识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人们以为大脑里有一个代表本我的“小人”,但这可能只是幻觉,意识或许并不存在,所谓意识只是神经活动和原子相互作用的自然现象,人们认为的自我只是原子活动的附带体验。人体由约 7x102 个原子组成,其中氧原子约占身体总质量的 65,碳原子约占 18,氢原子约占 10,这三种元素占比达 93,其余 60 余种元素仅占 7。一般情况下原子不灭,宇宙中的氢原子大多起源于 138 亿年前的大爆炸,原子存活时间可能比宇宙寿命还长。人死后原子回归自然,数百年后会随生态系统循环遍布全世界,我们身体里的原子可能来自岩石、河流、花草、昆虫,甚至可能有组成秦始皇和华盛顿的原子,我们吸入的每一口气里或许都有历史名人身上的原子。从这个角度看,人是原子不断装配组合的产物。
直到大语言模型出现,对意识的理解又有了新的可能。假设大脑神经元与神经网络工作方式类似,神经元在大脑中形成高维空间,大脑的思考与回答是在维度空间中寻找相近词汇形成答案,我们以为的有意识回答可能只是一种概率选择。大语言模型提示大脑的“黑箱”受输入层(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身体器官的感知)和输出层(人生经历体验形成的经验)影响,输入层和输出层会反过来影响大脑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如果这一推想成立,那么意识可能是大脑中某种算法的结果。一个人读书多、知识丰富,提供给大脑的 token 就多,因为语言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能组合的词汇越多就越有思想;而人生经验丰富的人,反向输入大脑的经验多,大脑能通过经验调整内部参数,更善于解决问题;天才可能是大脑在某些方面优化得更好。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丹尼特认为人类的自我是大脑活动编制出的叙事,在此基础上结合大语言模型的理解,有人提出人是生物化大语言模型的假想。
意识之谜仍无定论,但人类可能已接近答案。也许意识只是基因操控下的假象,至于命运之轮将人类带向何方,有待后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