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我是谁?(9/13)
吸引与自身能量震动频率相同的人、事物、思想和环境。环境影响人,自身状态好坏会吸引相应的环境,要做智慧能量体,让思想情感积极变化。
有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原子是物质,而由大量原子组成的人却产生了意识,物质究竟是如何产生意识的呢?这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随着科学认知的不断进步,人类距离揭开意识之谜的那一天越来越近了。答案或许就藏在近几年火爆全球的人工智能之中,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意识的产生过程。今天的话题关乎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十分值得深思。
有关意识的秘密,要从 1956 年初说起。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29 岁的计算机专家约翰·麦卡锡向洛克菲勒基金会申请科研经费,他提出了一个看似荒谬的创新性设想。没想到,基金会批准了这笔经费。同年 6 月,麦卡锡邀请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研究学习机的马文·明斯基、ib 公司的计算机专家纳撒尼尔·罗切斯特等人在达特茅斯学院开会。会上,他们提出了震惊科学界的观点:机器能够产生智能,能够进行推理、学习和自我改进。会后,麦卡锡撰写了达特茅斯会议议案,阐述了对实现机器智能的看法与建议。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相信”,他们坚信智能并非人类独有,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这在当时是极具超前性的想法,对有造物主的观念构成了巨大挑战。
达特茅斯会议之后,与会者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建立了人工智能的三大派别: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这三种主义是实现人工智能的不同路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大派别都未取得重大突破,但后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关注点聚焦在连接主义上,因为其本质是模仿人类大脑,以大脑中的神经元和突触为对标,科学家们称之为神经网络。
1980 年,日本广播协会广播科学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员福岛邦彦在《生物控制论》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神经认知机:一种不受位置偏移影响的模式识别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简单来说,福岛邦彦设计了一种能够识别图像的机器,当时计算机能力有限,只能识别手写数字和字母。计算机由主板、cpu、内存等硬件组合而成,它是如何识别图像的呢?这涉及到图像的本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