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兵临城下(4/7)
城失则罪不及妻孥。今各官眷悉在北京,乞藩主宽三十日之限,即当开门迎降。”
郑成功听罢对清使说道:“本藩攻此孤城,不过一脚尖耳。既然来降,姑准其宽限者,盖欲取信于天下也。若至期不降,攻入之时,寸草不留。”清使唯唯而去。
参军潘庚钟听罢后大惊,忙对郑成功劝谏道:“此乃缓兵之计,不可凭信。可速攻之。”郑成功回答说:“自舟山兴师至此,战必胜,攻必取,彼焉也缓吾之兵耶?彼朝实有定例,尔勿多疑。”潘庚钟再进言道:“孙子有云:辞卑者,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欲降则降,岂念内顾?决是城中空虚,速为进兵攻之,乃为上策。”郑成功对潘庚钟的意见一再否决,说道:“古者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今既来降,又准其约,若骤然攻之,彼心不服。俟其不如前约,然后急攻,莫谓城内人心悦服,且使天下皆知我行仁义之师。况太祖皇陵在此,亦不宜震动也。”
后人将南京之役的失利主要原因,归结为郑成功中了清军的缓军之计,事实是否如此呢?恐怕不完全是。
郑军重要将领甘辉建议:“大师久屯城下,师老无功,恐援虏日至,多费一番功夫,请速攻拔,别图进取。”
郑成功这才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古攻城掠邑,杀伤必多。所以未即攻者,欲待援虏齐集,必扑一战,邀而杀之,管效忠知我手段,不降亦走矣。况属邑节次归附,孤城绝援,不降何待?且铳炮未便,又松江马提督合约未至,以故缓攻,诸将暂磨砺以待,各备攻具,侯一二日令到即行。”
从这些话中,可见郑成功并没有轻信清军投降的谎言,但是对攻城有一些顾虑,第一个顾虑是郑军的攻城能力一直比较弱,强攻将不可避免导致重大伤亡;第二,郑军的火炮尚未全部到位;第三,松江提督马逢知虽然有归顺的倾向,但是还没有达成具体的协议,由于马逢知是一位骁勇的将领,而且其部下尽是精锐骑兵,万一马逢知反悔,那么这支骑兵对郑军将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同时考虑到南京周边的府县大多落入郑军之手,郑成功认为南京已成孤城之势,陷落只是个时间问题。
七月十六日,南京城内的清军突然从凤仪门杀出,对驻守于凤仪门外的郑军前锋镇发动进攻。前锋镇的指挥官是余新,他的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