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1/2)
“张大爷,您这筐柑橘足有八十斤吧?”男人接过筐时,手腕上的疤痕在皮肤褶皱里若隐若现,“上次教您编的草绳得再紧两圈,前儿李婶的豇豆在滩上撒了一半。”
老人从裤兜掏出皱巴巴的塑料袋,里面是用油纸包着的野山椒:“你王婶说你胃不好,腌了点辣货给你下饭。”
男人笑出满脸褶子,把野山椒塞进驾驶室角落的铁皮柜——那里整整齐齐码着二十三个玻璃瓶,蜂蜜、梅子酒、桂花糖,全是乡亲们硬塞给他的“心意”。
温婉踩着河滩的泥沙走近时,听见男人对背药箱的老人说:“李大夫,您坐船头,今儿江风大,别让降压药着了潮。”
老人拄着拐杖叹气:“一哥啊,沿江高速通了后,坐船的人少了大半,你这每天六趟船,油钱都挣不回来啊。”
男人摆摆手,手指划过船舷上已经褪色的“义务摆渡”红漆:“高速是快,但咱这儿的老人不会开车,年轻人又都出去打工了,大家种点东西不容易,没这条船,菜叶子都得烂在地里。
这就是秦健伟,乡亲们嘴里的“一哥船长”。
温婉在前世档案室里见过他的名字:2010前清江最后一座渡桥拆除,三个自然村两千多村民被“断头路”困在江对岸,58岁的秦健伟卖掉城里的老房子,买了这艘退役驳船。
档案里没写的是,秦健伟驾驶室抽屉里压着二十七封按满红指印的感谢信;没写船尾那根磨得发亮的麻绳,是专门背瘫痪老人上下船用的;更没写每月十五号,他准在镇卫生院码头等老周,带他去县城做透析——老周儿子在工地摔断了腿,他连船票钱都不收;以及自从沿江高速通车后,他的船每天只载不满三分之一的乘客,却依旧按时按点,风雨无阻。
直到2015年9月,渝市各县镇接连大雨,清江水位上涨,有位七旬老人挑着菜误踩松散的河堤摔进江中,秦健伟跳江救人。
老人上岸,秦健伟却永远地停留在清江中……
他的事迹才被播导出来,每一位被采访的老人无一不痛惜流泪。
而他开的这艘驳渡船也从此搁浅,再也没有人像他那样帮助菜农们过江买菜讨生活……
温婉看向人群中的秦健伟,磨破的袖口,那里用粗线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