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3)
如此设置规定菜,着实别具一格,想必主办方意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又担忧范畴过宽而失控,故而给出一个相对明确的框架。
这般规定,细细想来,主办方的考量周全而精妙:一方面,明确限定主料与辅料的用量,在创新与规范之间达成了精妙平衡。精准给定的食材量,从源头上确保了比赛的公平性,使得所有选手站在同一基准线上,依据相同的“原料底子”施展烹饪技艺,有效规避了因食材用量差异引发的评判偏颇。再者,在专业烹饪赛事领域,精确的食材定量有利于成本的标准化考量,也便于评委依照统一尺度衡量菜品的完成度。而相对灵活的辅料选择,则为菜肴创新提供了丰沃土壤,既杜绝了菜品千篇一律的刻板,又确保创新不偏离轨道,足见其用心良苦。
就鲢鱼豆腐羹和“烹里脊”(推测应为类似糖醋里脊的做法)而言,固定的主料设定稳固了菜品的核心架构,选手无法肆意偏离传统认知随意发挥,如鲢鱼豆腐羹必然要以鲢鱼尾和豆腐为根基构建风味与口感体系,里脊肉作为另一关键主料,围绕其展开的烹饪必须凸显特质,以维持菜品的辨识度。
另一方面,主办方倡导创新的意图昭然若揭。虽规定了主料与大致辅料范畴,但并未细化至具体烹饪步骤、调味配方,为选手预留了广阔的创意空间。以鲢鱼豆腐羹为例,选手能够在传承经典做法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全新的去腥增香策略,凭借不超过 300 克的辅料灵活搭配,增添别样食材提升口感层次,诸如适量添加香菇,借其独特菌菇香气为羹汤增色,或用枸杞点缀,增添一抹亮色;对于里脊肉,既可选经典的糖醋、椒盐路线,也可果敢融合新派料理手法,只要烹饪方式紧扣“烹”字要义且突出里脊肉特色即可。
这种规定模式,既尊崇传统烹饪的深厚根基,保障评判的客观性与权威性,又充分激发选手的创新潜能,有望促使赛事涌现出一系列兼具传承底蕴与创新活力的精彩作品,为餐饮行业发展注入全新思路。不过,选手们亦面临挑战,过度求新而致使菜品丧失本味或脱离大众审美范畴。
我趁着厨房稍有空档,赶忙拉住几位厨艺精湛、在这行摸爬滚打多年的师傅,神色急切又带着几分较真地打听:“师傅们,咱这场厨艺比拼可全仰仗调料出彩了,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