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墨旱莲(2/8)
地均有生长,常见于河边、田边、路旁等阴湿环境。这种分布范围的变化,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产地的墨旱莲,其生长环境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其形态、化学成分及药用品质有所不同。例如,生长在南方温暖湿润地区的墨旱莲,植株可能更为高大、叶片更为肥厚;而生长在北方相对干燥寒冷地区的墨旱莲,植株可能相对矮小、叶片较薄。这些差异对墨旱莲的质量和药效可能产生影响,在研究和应用中需予以关注。
23 古代临床应用的发展脉络
墨旱莲在古代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止血和乌发领域。《新修本草》记载其可治疗血痢、针灸疮出血等,体现了其在止血方面的应用价值。《本草纲目》进一步阐述其“凉血,止血,补肾,益阴。治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刀伤出血”,丰富了止血应用的范围。在乌发方面,墨旱莲也备受重视,《本草纲目》记载“乌髭发,益肾阴”,常与女贞子配伍组成二至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须发早白等症,该方剂沿用至今,成为经典的乌发方剂。随着医学发展,墨旱莲的临床应用逐渐拓展,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还在外用方剂中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如湿疹、疥癣等。这种临床应用的拓展,是古代医家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结果,为现代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植物学特征
31 形态特征
墨旱莲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10 - 60之间。茎直立或匍匐生长,从基部开始分枝,颜色多为绿色或红褐色,表面覆盖着伏毛。叶对生,无柄或基部叶具短柄;叶片呈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度3 - 10,宽度05 - 25,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全缘或有细锯齿,两面均被糙伏毛。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直径6 - 11,具长梗;总苞呈钟状,总苞片5 - 6片,为绿色长圆形,背面及边缘被白色短伏毛;外围为雌花,舌状,白色,舌片短,先端2浅裂或全缘;中央为两性花,多数,花冠管状,白色,裂片4,雄蕊4,药室基部钝,顶端有附属物;花柱分枝钝,有乳头状突起。瘦果椭圆形而扁,长约3,黑色,有细纵棱,无冠毛。这些形态特征是鉴别墨旱莲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