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黑水村,律法的漏网之地(2/3)
走访完三所乡村学校后,类似的场景不断重演:师资不足、校舍破旧、学生流失……
她伸手揉了揉小朋友的头,她心情复杂。
“你叫什么?”
“张芳。”她回了自己的名字。
——
晚上住在乡政府的招待所,南向晚就着昏黄的灯光整理笔记。
马主任敲门进来,手里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南局长,你这才来青山县,也别太拼了,先吃点东西。
南向晚道谢接过。
面条很简单,只有几片青菜,但她吃得很香。
“马主任,你在教育局工作多少年了?”
“整整二十年喽。”马主任叹了口气:“想当初,我刚来这条件还不如现在呢,每一年看着一批批孩子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心里也难受啊。
南向晚放下筷子:“如果我们能争取到专项资金,先解决最迫切的危房问题,你觉得从哪几所学校开始比较好?”
马主任惊喜地看向她,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其实我也早就想过这个问题……”
可他没本事,也拉不到关系,根本申请不到专项资金。
但这小局长看起来就不一般了,说不定这一次他们青山县有机会改变了。
两人一直讨论到深夜。
南向晚发现,这位看似圆滑的办公室主任,其实对基层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忱。
果然人是要经过相处才能更加了解。
一个月后,南向晚走遍了全县十七个乡镇的近六十几所学校,笔记本记满了三本。
回到县城,她闭门三天,写出了一份《青山县基础教育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
在报告完成的当晚,她就给陈教授打了一个电话。
“老师,我想申请省里的教育扶贫专项资金。”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难度很大,今年预算吃紧,僧多肉少,你也知道这时局……”
“我这里有详实的数据和可行的方案。”南向晚带着恳求:“老师,你让我过来,就是想改变青山县,我们能等,可这里的孩子不能等啊。
又是一阵沉默后,陈教授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