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深入浅出(5/11)
一文中说,匡常修祖籍胶南县石灰窑子村。祖父自小务农,家境贫寒,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借邻居场院屋栖居,给地主扛活糊口,直至扛锄饿死于门前。父亲匡松,从小给地主放牛,后来迁居胶州城里谋生,主要靠推小车卖脚力。匡常修自6岁起,即帮父亲拉车,7岁时,有一天给父亲拉车到东营,来回走了70里路,年幼的匡常修累得连车绳都拉不直。
家境如此贫寒、生活这样不易,匡常修仍然在8岁时进了学堂读书,只是短短两年半后,母亲生病他只得辍学,后来母亲病故,匡常修在少年丧母的悲痛中更加奋志上进。1916年时改入私塾,拜董纪惠为师,在贫困中又发愤攻读两年,这样算起来他先后读了4年半书。
在崂山白云洞出家
1918年,年仅14岁的匡常修彻底停学,接受家人的安排结婚生子,过着跟平常人一样的生活。此时的他,背上了全家人的负担,生活更加困苦。他开始四处谋生计,去过高家同聚福糕点铺、衙门粮房、坊子街同兴福学徒。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坚持读书。
通过资料,城市信报\/信网记者无法了解到匡常修究竟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与武术结缘的,能知道的是,这时他已经在边工作、边读书、边习武。也许,只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应对当时的各种压力吧。
17岁那年,匡常修去青岛四方胶县籍高家兴华店学鞋匠,学成后又去王台高家鞋庄当伙计。他用一年时间很快掌握了做鞋的各种技能,第二年便返回胶县自己开鞋店当了老板,先后独立经营全真靴子店、新大鞋店。这时,全家人的生活有了好转。鞋店的生意不错,可匡常修又对中医产生兴趣了,竟将鞋店让给二弟经营,自己另攻中医,依然业余习武,带徒弟,医道武术大进。
喜欢武术可以学,喜欢中医可以研究,不想做鞋店可以再谋划别的生意……虽然从小波折不断,但好在匡常修能吃苦,日子也越过越好了。但令家里人没想到的是,他对武术和中医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这份痴迷,让他在21岁时做了个决定,说服妻子,背着父亲到胶南县卧云庵出家做了道士。后来日本鬼子烧了庙,他才返俗归里。
这应该是他第一次动出家的念头,虽然又返俗,依然没有动摇这份心念,他频繁与胶县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