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深入浅出(7/11)
万千,拳法则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刚柔并济。而开创者匡常修在江湖中有两个名号叫得响当当:匡飞腿、铁拳 。宋和修在《崂山道长匡常修》中说:“他对武术的顺打、零打、截打、对打、转打、闪打等基本功均能熟练掌握,枪刀剑戟无所不精。长年的苦练,过硬的功夫,使他眼明手快,能用手指捏住正在飞行的蜻蜓,说捏头即头,说捏翅即翅。”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还找到了刘立仁的一篇文章《忆先师崂山道长匡常修》,他是亲眼领教了匡常修的腿法:“当时匡师靠坐在红木太师椅上,让我近前试试招法。只见匡师右腿飞快而起,挂面脚呼呼生风望我面门合扫,紧接腿又收回复当胸即踹腿而出,其快无比。我还未醒过神来脚下已挨一记勾踢,当场跌坐地下。这一招三腿连环相扣,瞬间攻击上中下二路,一气呵成,干净利落,使人目不暇给,真乃飞腿也!原先也曾听说匡师有‘飞腿’之称 ,这次我亲眼所见,亲身所受,使我叹服不已。匡师朗声而笑,连扶我起来边讲,‘我如果用劲使招,您可起不来啦!切磋技艺不无不可,但不能学外国人竞技场上那样狠心伤人。高深的功夫要讲究能擎得住劲,不能擎住劲就不能欲擒欲纵,就不能纵放自如,就会误伤好人。’”
除了刘立仁,匡常修道长嫡传弟子、青岛市民俗体育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书孝也深有感触。他曾在文中写道:“13岁时,拜入匡常修道长门下,每天只要不上学,就跑到明真观(俗称沧口大庙,位于李沧区振华路141号,当时匡常修在此修行)随师学习内家拳心法和“三十六腿”绝学要诀。文革期间,匡道长被迫还俗,回到胶州老家行医。每逢师傅与老拳师们相会,我就住在他家中,少则半月,长则月余。有时,匡道长与青岛武林界挚友们谈起本武门武功性起之际,就会让我演示给前辈们看。”而此时王书孝的腿法已得匡常修真传,出腿如电,劲道似鞭,来无影去无踪,深得前辈们的喜爱。
匡常修认为,学武术要有天生的一半,要聪明、有志气、有恒心,能研究,能吃苦。当时拜入匡常修门下的弟子很多,他的孙子匡如湖曾说:“爷爷在世时门徒众多,全国各地同道皆慕名前来拜师学艺,最多时习练者达到1000多人。”
一个人一生中能专心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