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四十八份弹劾奏疏(3/3)
殿内一时寂静,只听得见跪着的大臣们粗重的呼吸声。
崇祯随手拿出一份刚刚呈上来的奏疏,纸张在他手中发出沙沙的响声。上面赫然写着“兵部主事彭敦利”几个大字。
他将奏疏狠狠扔到彭敦利面前,声音中带着压抑的怒火:“自己看看,到底想怎么为这江山鞠躬尽瘁!”
彭敦利颤抖着手翻开奏疏,脸色瞬间惨白如纸。他的嘴唇哆嗦着,声音几不可闻:“冤枉啊陛下”
崇祯不理会他的哀求,继续翻阅第二份、第三份奏疏。每看完一份就扔到相应人的面前,纸张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最后啪的一声落在地上。
殿中鸦雀无声,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大臣们急促的呼吸声。
这些奏疏记载的都是朝中大臣的劣迹:
兵部在宣府、辽东军费上的贪污超过三千万两白银。每一次战败,每一次溃逃,背后都有这些人在发国难财。
将士们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却中饱私囊,贪墨抚恤金、克扣军饷。有的将领甚至不得不变卖家产来补贴军饷,而这些人却在京城里建起豪宅,夜夜笙歌。
崇祯越看越怒,最后将户部左侍郎王家桢的奏疏砸在其头上,声音中带着无法压抑的愤怒:“睁大你的狗眼看清楚!”
王家桢双手颤抖着接过奏疏,额头上的冷汗如雨下,打湿了他的官服。
殿内的气氛越发凝重,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阳光依旧透过琉璃瓦洒进来,但却带着几分刺眼的意味。
“韩爌!”崇祯突然点名,声音在殿内回荡。
韩爌连忙出列作揖,衣袖因动作太快而翻飞:“臣在。”
“你来评价一下杨所修。”
韩爌沉吟片刻,斟酌着用词:“杨大人虽性急了些,但执法公正,不畏权贵。两年来查处的案件,无一不是真凭实据。”
跪着的大臣们闻言,个个怒目而视。有人甚至暗暗咬牙,恨不得将韩爌生吞活剥。
崇祯又问吏部尚书王永光:“你觉得杨所修如何?”
王永光拱手道,声音沉稳有力:“都察院本职就是监察百官,杨大人两年弹劾三十余人,皆是实有其事。若朝中皆为清官,又何需都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