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沈棨新的安排(3/4)
印证了他的猜测,这些贪官背后,确实有着更大的网络。
离开昭狱后,马车缓缓驶向皇宫方向。初春的京城城里,街道两旁的柳树刚抽出嫩芽,带着几分生机。
崇祯掀开车窗帘子,目光落在城门口的方向。远处传来阵阵喧嚣,一车车水泥正源源不断地运往城内,工人们挥汗如雨地忙碌着。
“这些人干活倒是卖力。”崇祯望着窗外的景象,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许。
王承恩站在一旁,笑着解释道:“区区一个月一两银子的薪酬,在这乱世,已是难得的好差事了。更何况还有定时休息,工头也不打骂,谁不愿意卖力气呢?”
“报纸!最新的大明日报!”一个稚嫩的声音突然传来,“京城到大兴的水泥路修好啦!半个月后就能通车啦!”
崇祯眼前一亮,转头吩咐道:“王承恩,去买份报纸来。”
“是。”王承恩连忙跳下马车,很快就买来了一份崭新的报纸。
接过报纸,崇祯仔细阅读起来。纸上详细记载了水泥路的修建进度,以及这项工程给百姓带来的便利。京城水泥制造局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产业链日趋完善,产量和供应速度都有了质的飞跃。
“陛下,”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道,“听说等大兴县的水泥路通了,粮价可能会降。现在街面上都在传这个消息。”
崇祯放下报纸:“现在粮价多少?”
“九文一斤。”
“民间怎么说?”
“都说会降到八文,还有人说,要是修更多水泥路,价格还能再降。”王承恩说着,又补充道:“百姓们都盼着能多修些水泥路呢。”
崇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运输方便了,商品流通快了,价格自然就降了。这个道理,连普通百姓都明白。”
马车继续向前行驶,街道两旁不时传来叫卖声和讨论声。百姓们的生活似乎比往日热闹了许多,街面上的气氛也更加活跃。
回到皇宫,崇祯立即召来礼部官员。大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容。
“传旨下去,”崇祯的声音沉稳有力,“让大明日报大力表彰李自成在湖广的政绩。那些被处死的贪官,也要把罪名写得清清楚楚,让天下人都看看,什么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