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北疆风云:大宁危局与破局(5/7)
的生存危机,也稳定了大宁的社会秩序,为后续的军事防御工作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心系大宁民生,特命人从南方运来耐旱的粟、黍等农作物种子,选派经验丰富的农官前往大宁,向百姓传授先进灌溉技术。农官们手把手教百姓如何使用翻车、筒车,利用大宁周边的河流、井水进行灌溉。还组织示范田,展示耐旱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优势,鼓励百姓广泛种植,确保大宁长期的粮食供应和民生稳定,进一步凸显其对民生的全方位关注。
朱元璋从宏观的北方边防体系着眼,下令在大宁周边构建烽燧预警网络。亲信大臣组织人力物力,沿着大宁的交通要道、山口等关键位置,每隔一定距离便修建一座烽燧。这些烽燧与其他北方卫所的烽燧相互呼应,形成联防体系。一旦发现北元军队动向,值守士兵立即点燃不同组合的烟火信号,传递军情,确保能及时察觉北元动向,整合资源共同御敌,不再局限于大宁一城的防御与民生。
朱元璋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指示亲信大臣在大宁设立官学。大臣选定城内一处宽敞之地,召集工匠,迅速动工修建。建成后的官学,有讲学的大堂、藏书的楼阁以及学生的宿舍。通过严格的选拔流程,从大宁当地的青年中挑选出聪慧且有志向的学子。教学内容丰富多元,既有《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塑造学子们的道德观念与忠君爱国思想;也开设军事策略课程,邀请军中经验丰富的将领讲解排兵布阵、攻防要略;还传授农业技术,让学子们掌握先进的耕种、灌溉知识。这些学子学成后,一部分充实到地方治理中,成为基层官员或幕僚;另一部分投身军旅,为大宁的军事防御出谋划策,满足地方治理和军事发展的需求,同时加强了对地方的思想文化控制,确保大宁地区对朝廷的忠诚,进一步巩固明朝在北方的统治根基。
朱权看着朱元璋的回信以及这位钦差大臣的所作所为,心中虽有不满,但也只能默默忍受。他明白,在朝廷的猜忌下,自己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沈书瑶见朱权如此苦恼,安慰道:“王爷,既然朝廷指望不上,我们就靠自己。大宁百姓对王爷忠心耿耿,我们可以发动百姓,共同守卫大宁。大宁百姓长期生活在边境,对北元的威胁有切身体会,愿意为保卫家园出力。”
朱权听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