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税变惊澜,谋破危局(3/8)
时,林公总是不卑不亢,既能照顾到大家的利益,又能坚定地维护联合的原则,逐渐赢得了商户们的信任和尊重。
朱权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我听闻朝廷与东南亚贸易往来频繁,大宁虽说地处北疆,但也不能错失这个机会。书瑶,你人脉较为广泛,可暗中打听相关事宜,只是千万不能让朝廷派驻的官员察觉到丝毫动静。另外,关于大宁军事,我们虽有戍边之责,但一兵一卒的变动都要谨慎,切不可让朝廷起疑。”
沈书瑶领命,心中暗自思量,此事艰难万分。她深知海禁政策的严苛,一旦被朝廷发现私自与海外贸易,后果不堪设想。她先是通过与沿海商人的书信往来,旁敲侧击地了解东南亚市场的需求和贸易路线。同时,她利用自己在王府中的身份,以举办女眷聚会为名,邀请沿海商人的家眷,从她们口中套取更多关于沿海贸易的信息,包括哪些商人可靠、如何躲避朝廷的巡查等。经过多方打听,她终于筛选出几个可靠的合作对象,这些商人不仅熟悉东南亚贸易,而且在沿海地区有一定的势力,能够帮助大宁避开朝廷的眼线。
为了与这些沿海商人建立深度信任,沈书瑶亲自前往沿海与他们会面。在会面中,她坦诚地向商人说明大宁的优势和合作诚意,还拿出了详细的贸易规划书,上面清晰地列出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初次谈判并不顺利,商人对大宁的供货能力表示怀疑,还担心合作后会受到朝廷牵连。沈书瑶早有准备,她展示了大宁的生产规模和质量把控流程,又承诺会通过王府的关系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庇护,经过多轮艰难的谈判,才最终签订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契约,契约中明确规定了违约的赔偿方式和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可能出现的背信弃义行为,沈书瑶还制定了备用方案,一旦发现对方有不轨迹象,立即停止合作,并通过当地的关系网络对其进行制裁。
确定合作商人后,货物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在原料采集方面,沈书瑶安排专人深入大宁周边的牧区,挑选上等的皮毛原料,与牧民签订长期的供应合同,确保原料的稳定供应。工匠招募时,她在大宁城内张贴告示,广纳有经验的皮毛工匠,并从王府的库房中拿出珍贵的皮毛制品作为样本,让工匠们学习模仿。为了提高工匠的技艺,她还请来了曾经为宫廷制作皮毛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