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风雨大宁路,同心共前行(7/9)
粮食、种子等物资被及时分发给受灾百姓,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旱灾过后,大宁在朱权和沈书瑶的努力下慢慢恢复生机。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朱权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加之他本就对文化艺术满怀热忱,便决定在王府举办一场盛大的文化交流活动。此时正值洪武二十八年,朝廷尊崇程朱理学,大力推广儒家思想,这一文化政策为大宁的文化交流活动定下基调。活动中,来自各地的学者围绕程朱理学展开热烈讨论,探讨如何将理学思想融入大宁的教育和日常生活。本地学子深受启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治学方向;百姓们在潜移默化中,也更加注重道德礼仪的修养,让大宁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同期,应天府等地也有文人集会,交流诗词书画,这让朱权更加坚定了举办活动、促进大宁文化繁荣的决心。
活动当日,王府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各地来宾带来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瑰宝,有南方细腻婉约的诗词歌赋,也有北方豪迈奔放的歌舞杂技。其中,一位来自江南的知名画家格外引人注目,他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绘画技法——以水晕染,让色彩在纸上自然交融,呈现出如梦似幻的意境,与大宁当地画师惯用的粗犷线条和浓烈色彩形成鲜明对比。
当地画师们对这种新奇技法既感到好奇,又有些质疑,认为其过于柔弱,难以展现大宁的雄浑气魄。两方各执一词,气氛逐渐变得有些紧张。沈书瑶恰好路过,见此情景,灵机一动,她微笑着提议举办一场绘画比赛,主题就定为“大宁盛景”,让两种技法相互碰撞、融合,看能否创作出全新风格的作品。众人纷纷表示赞同,朱权也对沈书瑶的提议赞赏有加。
比赛正式开始,双方画师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南方画家运用水晕染的技法,描绘出大宁山川在朦胧雾气中的柔美姿态;而本地画师则以刚劲的线条勾勒出大宁的城郭与原野,再巧妙地融入南方技法中的色彩过渡。随着一幅幅作品逐渐成型,大家惊喜地发现,两种技法的融合竟产生了奇妙的效果,那画面好似灵动的诗篇,又似激昂的乐章,既展现出大宁的壮丽山河,又增添了几分细腻的韵味,就像两种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和谐共生的节奏 。
除了绘画比赛,活动中还安排了诗词唱和环节。南方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