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过目不忘的人那么多,为什么不能多我一个(3/4)
面就可能忘记前面学了啥,
然后转头去复习前面又把后面的忘记了个七七八八,这种不值一提的小烦恼的。
那比较简单的办法,当然是把一册书里面要解释到的字,
在书的最前面都列一个用作索引的表出来毕竟方便查找呀。
看了那繁复的数字,顺便又把好用的阿拉伯数字科普了一下。
反正都在简化字体,那你看这个数字他又简单,又好记。
作为索引还特别简单明了,一看就知道这个字要到哪一片书简上去找。
是不是特别符合他们大秦好用又高效的风格?
所以他就是大秦的文字了。
程邈和扶苏看着子婴一通比划,自然也发现了这个小小目录的妙用。
先前也不是他们不考虑黔首们学习的辛苦。
而是自古以来学习就是这么辛苦的,老师带着读一遍,学生回去慢慢琢磨。
不懂的地方再来找老师请教。
他们都是这么学过来的。
现在,他父王都允许黔首们一起学习了,难道不应该心怀感激,
自己想办法努力去学吗?
要知道大秦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实行的都是愚民政策。
去礼乐,尚法治。
把礼,乐,诗,书认为是“亡国之俗”
农民就是专注种田,士兵就专注于打仗。
过多的智慧只会让人想要投机取巧,变得不满足于现状,于社会治安无益。
认为礼不下庶人,也是现在世家大族的普遍观点。
大秦能够拥有如今的强盛国力,甚至统一六国,
很大的原因就是商君的变法带来的好处。
农民一生专注于农耕,士兵因为有军功授爵的诱惑奋勇杀敌。
大秦铁骑所向披靡。
如今,大秦开放对黔首的学习管控,算得上是史无前例的事情。
也就是他父王心胸开阔,才敢违背商君的意思。
黔首们自然应该感激涕零,竭尽全力去学习,而不是因为自己记性差而懈怠。
如果真的这么懈怠,那不学也罢。
想到这,扶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