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回归事业(3/5)
斜裁角度必须保持45度,误差不能超过半厘米。&34;她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专业与自信。工人们纷纷拿起笔记录,眼神中逐渐有了一丝希望。前排的年轻女工认真地在笔记本上画着示意图,笔尖沙沙作响;后排的老师傅则眯着眼睛,仔细打量着样衣,不时点头思考。
实操环节,她手把手纠正工人的握剪姿势。&34;手腕要放松,像握毛笔一样,&34;她将剪刀塞进一位年轻女工颤抖的手中,&34;跟着我数,一、二、三,匀速下剪。&34;当女工剪出第一条合格的波浪形布料时,周围爆发出掌声。沈念擦了擦额角的汗,发现衬衫已经被汗水浸透,贴在后背凉飕飕的。但她顾不上休息,又走向下一位工人,继续耐心指导。整个培训过程持续了整整一天,沈念始终站在最前面,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直到每一位工人都掌握了关键技巧。中途她的嗓子变得沙哑,却只是喝了口水润润喉,又继续投入讲解。
质量管控室里,沈念制定的新检测流程被贴在墙上。她亲自培训质检员,拿着放大镜检查每件成衣。&34;领口走线必须是25毫米间距,&34;她用镊子夹起一根歪斜的线头,&34;这种瑕疵在专柜灯光下会无限放大。&34;深夜的工厂,质检台的灯光常亮,她的身影在质检报告堆里时隐时现,计算器的按键声与缝纫机的嗡鸣交织成夜曲。有一次,为了检测一批新到的面料的色牢度,她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了48小时,反复进行水洗、摩擦测试,眼睛布满血丝却依然专注。实验室里摆满了各种检测设备和面料样本,她在其间穿梭忙碌,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提神,饿了就随便吃几口泡面,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确保面料质量万无一失。
顾北心疼她熬红的眼睛,深夜送来保温桶。打开盖子,是她最爱的花胶鸡汤,热气氤氲中,他轻声说:&34;要不我帮你找个职业经理人?&34;沈念摇头,舀起一勺汤,&34;这些工艺细节,外人很难把握。&34;她指着电脑上的设计图,&34;你看这个刺绣针法,必须要老绣工用盘金绣才能做出立体感,这是机器替代不了的温度。&34;说着,她的眼神变得柔和,仿佛看到了那些老绣工专注刺绣的模样,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她想起曾经和老绣工们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