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合群的和不合群的(3/6)
然流逝,久而久之,那些曾经自以为是的所谓“合群”之举,到最后不过是让自己被平凡无奇所同化,最终无奈地沦落成为集体的附庸罢了。
我深知,在许多人的心底深处,实际上还潜藏着另一层深深的顾虑。这顾虑犹如一片阴云,始终笼罩在他们的心间,挥之不去。
那便是对他人评价与看法的过度在意。正是由于这种过分的关注,使得人们的心神常常会被外界哪怕极其细微的一举一动所扰乱、所左右。于是乎,他们不得不违背自己真实的意愿,强装出一副合群的模样。
然而,我们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人生漫长,而群体却是无穷无尽的。这边刚离开一个群体,那边又会有新的群体出现。无论你怎样谨小慎微地去迎合,怎样心有不甘地去迁就,外界嘈杂的声音都绝不会因此而停歇;相反,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感也丝毫不会得到消解。最终,这样做只会给自己徒增大量毫无意义的社交活动,让自己深陷于精神内耗的泥沼之中难以自拔,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曾国藩在其年轻时,可谓是不折不扣的社交达人。那时的他刚刚踏入官场这一复杂且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工作之余有大把的闲暇时光。正因如此,他的身边常常聚拢着众多好友,这些朋友们或热情相邀一同游山玩水、吟诗作对;或设宴款待,共享美酒佳肴。
每日里,曾国藩都忙碌于各种应酬交际活动之中,频繁地穿梭于各个宴席之间,沉醉在欢声笑语和推杯换盏的氛围之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无休无止的社交生活逐渐占据了他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使得他再也无暇静下心来钻研学问,曾经那颗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心渐渐被纸醉金迷所蒙蔽。
就这般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数年光阴之后,某一天,当曾国藩偶然回首审视自己过往的经历时,突然惊觉自己已然在不知不觉间退步良多。面对这样的现实,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现状。
经过深思熟虑,曾国藩为自己精心制订了一份极为严苛的修身计划。这份计划当中包含了诸多条目,例如“夜不出门”以及“静坐”等。在他的观念里,过度的社交虽然能够带来短暂的欢愉,但却会让人身心俱疲、徒增消耗,对于个人的成长进步并无裨益。因此,他认为应当果断戒除这种不良习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