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国际影响力(2/5)
学人》则在封面文章中写道:\"当硅谷还在讨论理论模型时,东方实验室已经交出了实战答卷。\"德国《明镜周刊》甚至制作了长达30分钟的纪录片,详细解析\"零域\"团队的技术突破,节目播出当晚,youtube上的相关视频点击量突破500万次。
来自全球的邀请函如雪片般飞至。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下属的网络安全委员会率先发出邀请,希望\"零域\"团队在特别会议上进行技术演示;美国国土安全部承诺提供五角大楼级别的保密实验室用于技术验证;欧盟刑警组织甚至提出共享申根区生物识别数据库的合作意向。就连向来在技术领域保持独立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也通过外交渠道表达了合作意愿。经过审慎评估,陆琛和苏瑶决定从美国开始,展开为期三个月的全球技术巡讲。
抵达华盛顿当天,杜勒斯国际机场的通道外聚集着数十名媒体记者。长枪短炮的镜头、高举的录音笔、闪烁的摄像机,将通道围得水泄不通。当陆琛身着深灰色中山装、苏瑶披着藏蓝色改良旗袍步出闸机时,闪光灯瞬间将通道照得如同白昼。在接机人群中,一位手持fbi证件的亚裔特工特意用中文说道:\"我们等这一刻,已经太久了。\"他身后的黑色防弹车上,贴着醒目的\"紧急技术磋商\"标识,仿佛在诉说着美方对此次交流的重视程度。
位于波托马克河畔的安全会议中心,安检程序堪比总统就职典礼。参会人员需通过虹膜、指纹、声纹三重验证,携带的电子设备全部要经过防爆检测。会场穹顶悬挂着12面联合国成员国国旗,300余名来自全球安全领域的精英正襟危坐,其中不乏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图灵奖获得者。当陆琛和苏瑶走上讲台时,全场响起的掌声持续了整整两分钟,连素来严谨的欧洲专家们都纷纷起身鼓掌。
陆琛的演讲从犯罪现场的全息投影开始。大屏幕上,虚拟的犯罪实验室缓缓展开,3d建模的犯罪分子正通过纳米级设备采集受害者的虹膜信息。\"传统生物识别技术存在三大致命缺陷。\"陆琛的激光笔在虚拟屏幕上划出三道红线,\"光谱识别盲区、动态特征捕捉延迟、环境变量干扰。而我们的突破,在于构建了四维生物特征动态图谱。\"随着他的讲解,屏幕上的技术模型层层解构,从量子级别的光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