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技术突破困境(2/3)
来的研究历程:17次算法迭代、9版密钥分发协议、3次网络架构重构,每一项成果旁都标注着刺眼的“失败”。“各位,”他的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我刚收到消息,犯罪组织在挑衅。但这恰恰证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他们如此紧张,说明我们触碰到了他们的核心命脉。”
苏瑶调出量子通信网络的3d模型,激光笔在虚拟节点间游走:“看看这些漏洞,它们就像渔网的破洞。我们总想着织补,却忘了可以改变捕鱼的方式。还记得星遥发现异常数据包时,用的动态追踪算法吗?”她的目光扫过人群,年轻工程师小陈突然挺直脊背,那套算法正是他协助陆星遥开发的。
这场持续到凌晨的会议,彻底扭转了研究方向。团队不再执着于修补技术漏洞,转而建立“攻击行为画像”系统。他们从全球量子通信网络中抓取了23pb的原始数据,陆星遥带领数据分析小组,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犯罪组织过往攻击模式进行特征提取。那些曾被忽视的异常波动、短暂的信号中断、非对称的能量消耗,在海量数据的碰撞中,逐渐勾勒出攻击者的行为图谱。
为了验证新模型,实验室搭建了全球首个“量子攻击沙盒”。当ai模拟的攻击程序按照犯罪组织惯用手法发起进攻时,新开发的监测系统突然发出蜂鸣——在量子态退相干的瞬间,系统捕捉到了0003秒的信号畸变。但喜悦转瞬即逝,因为真实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比实验室复杂百倍,在第三次实地测试中,系统因误判气象雷达信号,触发了17次假警报。
“我们需要更精准的识别模型!”林教授将咖啡泼在白板上,用袖口擦出一片空白,开始推导新的量子态判据公式。陆琛则带着团队拜访了中科院量子信息实验室,带回的超导量子比特校准技术,让信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2。苏瑶联系航天部门,借鉴卫星通信的抗干扰算法,设计出动态阈值调节机制。
然而,当系统接入真实网络进行压力测试时,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某个深夜,部署在欧洲节点的监测设备突然宕机,原因竟是当地变电站的谐波干扰。陆星遥连夜编写自适应滤波程序,在代码提交的瞬间,窗外的天空已泛起鱼肚白。
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调试,“量子卫士”系统终于成型。在最后的全网络攻防演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