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合作突破难关(3/5)
。她正在尝试用超导体制造量子比特,但每次冷却到绝对零度附近,系统就会产生不可控的量子涨落。某次实验失败后,价值千万的超导芯片在液氦中化为废铁。她摘下护目镜,眼眶通红地对着视频会议大喊:\"这样下去,我们永远找不到稳定的量子态载体!\"她的声音里充满了绝望与不甘,但很快,她又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新的实验方案设计中。她在实验室里来回踱步,不断翻阅着文献,试图从其他领域寻找灵感,实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新的思路和设想。她甚至联系了瑞士当地的钟表匠,探讨精密机械制造工艺能否应用到量子设备的稳定结构设计中。
而在北京的数据组,二十台服务器同时运转,硬盘读写声如同密集的鼓点,震得人耳膜发疼。苏瑶带领团队分析了超过1pb的流量数据,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早已酸涩不堪。她的眼药水不离身,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滴上几滴缓解疲劳。终于,她发现犯罪组织每次攻击前,都会在暗网上发布特定加密信息。她调用人工智能进行语义分析,当ai识别出\"月光下的莱茵河\"竟是攻击指令时,整个监控屏突然闪烁起刺目的红光——模拟系统检测到实时攻击。那一刻,数据组的成员们都紧张起来,苏瑶冷静地指挥着大家进行数据追踪和分析,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滑落。她一边用对讲机协调各小组,一边快速敲击键盘调取更多数据,指甲在键盘上敲出急促的声响。
这次意外的实战演练暴露出算法的致命缺陷。当犯罪组织发动多维度的量子态叠加攻击时,新算法的响应速度比理论值慢了07纳秒,这足以让关键信息被截获。陆琛盯着示波器上扭曲的波形,突然想起在剑桥求学时导师的教诲:\"量子世界里,没有绝对的确定性,唯有与不确定性共舞。\"他连夜召集双方团队,提出将混沌理论引入算法的大胆设想。会议持续到凌晨,视频那头的苏黎世团队成员们也都强打着精神,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火花四溅。苏黎世团队的一位数学家甚至当场在白板上进行公式推导,试图证明混沌理论可能带来的风险,而陆琛则用实际案例数据进行反驳,双方争得面红耳赤。
汉斯起初对此持怀疑态度:\"混沌系统的不可预测性,可能会让加密密钥变成失控的野兽。\"但当苏瑶展示出犯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