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联盟新的目标(2/4)
模拟实验,空气里弥漫着冷却液的刺鼻气味。突然,防御矩阵的红色警报声刺破实验室的寂静,屏幕上的防护界面出现蛛网般的裂痕。就在这时,苏瑶的全息投影在数据洪流中显现,她的身后是南美洲地下暗网的实时监控画面,绿色数据流不断跳动:\"哥伦比亚的贩毒集团已经启用第三代量子加密通信系统,他们的交易数据正在形成无法破解的量子态纠缠链。更糟糕的是,这些数据似乎在自主优化通信路径。\"
研究进程举步维艰。在一次关键测试中,团队开发的\"量子盾\"算法面对ai生成的动态密钥时,出现了致命的03秒响应延迟。这个短暂的间隙,足够恶意程序突破十二层防护协议。陆琛的白大褂沾满咖啡渍,他带领核心成员在实验室搭建起量子纠缠测试舱,连续72小时不眠不休。当他凝视着纠缠光子在磁场中呈现的诡异叠加态时,突然想起爱因斯坦对量子非局域性的描述——\"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灵感如闪电划过,他抓起粉笔在玻璃黑板上疾书,公式与符号飞速蔓延:\"我们可以利用量子叠加态同时演算攻击可能!\"团队立即行动,在算法中植入\"量子预判矩阵\",利用光子的叠加态同时演算1024种攻击可能。当系统成功抵御模拟攻击的那一刻,实验室里压抑已久的欢呼声与量子计算机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有人甚至激动地打翻了实验台上的超导磁体冷却剂。
与此同时,全球犯罪预防网络的建设在沙漠与城市同步展开。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由十万个量子传感器组成的\"沙之眼\"阵列正在监测每一丝电子异动。这些米粒大小的传感器利用量子隧穿效应,能够捕捉到纳米级的电磁变化。某个深夜,红色警报突然在控制中心响起,系统捕捉到乍得湖畔小镇异常的量子加密通信频率。ai分析程序瞬间调取全球恐怖组织通信模式数据库,17秒后便锁定了一处地下爆炸物制造窝点。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武装分子正在搬运的正是利用量子随机数生成器加密的引爆装置,这些装置的加密密钥每秒钟都会发生2128次变化。
在亚洲的智慧城市,量子点摄像头与ai神经网络构建的\"天网\"系统正在重新定义安全边界。上海外滩的监控设备不再是简单的录像工具,内置的量子加密视觉识别算法,能够实时分析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