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新研究的起步(1/4)
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掠过晨昏线时,陆琛正站在国际科技安全联盟总部的环形会议室里,指尖在全息触控屏上滑动,将全球专家的实时数据接入系统。窗外,新加坡滨海湾的夜景在雨幕中氤氲成流动的光斑,与室内三百六十度环绕的全息投影交相辉映。纳米级光学纤维编织的穹顶不断变幻着色彩,将量子计算的斐波那契螺旋与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拓扑结构投射成动态光影,整个空间仿佛一座悬浮在数字与现实夹缝中的圣殿。这场跨越24个时区的线上研讨会,即将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20:00准时启动。
苏瑶抱着量子密钥分发装置的原型机走进来,设备外壳凝结的霜花簌簌落在碳纤维地板上。这台由石墨烯超导材料打造的装置,表面流转着液态金属般的光泽,边缘处还缠绕着尚未调试完毕的量子纠缠线缆。\"欧盟那边传来最新数据,暗网已出现针对量子ai混合系统的攻击模拟报告。\"她将设备轻轻放在会议桌上,金属表面倒映着不断闪烁的参会者头像——此刻已有超过两百位专家接入虚拟会场,他们的数字分身正在三维空间里自发形成讨论群组。来自非洲的学者们正围聚在模拟的维多利亚瀑布旁,讨论着量子通信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部署可行性;东亚团队则在虚拟竹林中搭建起量子密钥分发的理论模型。
当电子钟的数字跳转为20:00,陆琛按下启动键。整面墙壁瞬间化作浩瀚的星空背景,每个参会者的虚拟形象悬浮其中,宛如星辰。他身着定制的深灰色量子态感应西装,衣服表面的纳米颗粒随着情绪波动改变着光泽。\"各位来自不同大陆的伙伴,\"陆琛的声音通过量子加密频道传遍全球,声波在虚拟空间中激荡起数据涟漪,\"此刻纽约的晨雾刚刚散去,东京的霓虹灯正亮起,而开普敦的太阳即将升起。但我们面对的挑战,比任何地理隔阂都更加迫切——\"他抬手召唤出数据流,ai算法与量子计算的图标在星空中碰撞出刺目的火花,那些由二进制代码构成的虚拟火焰,瞬间将周围的虚拟星辰灼烧成像素碎片,\"当人工智能学会自我进化,当量子计算突破算力极限,我们的安全防线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震颤。\"
全息星空中,白发苍苍的量子物理学家安德烈·科瓦廖夫率先浮现。这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的虚拟形象穿着传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