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研究中的困难(2/4)
"她的声音在空旷的实验室里回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为攻克难题,团队分成三个攻坚小组。理论组的成员们扎根在文献海洋中,办公室里堆满了《量子信息科学》《机器学习安全》等专业书籍,墙角的打印机不时吐出长长的论文摘要。博士生姜薇连续两周泡在图书馆,手抄的笔记写满了三个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布满红蓝交错的批注。终于在1998年的一篇冷门论文中,她发现了量子密钥分发与ai结合的可能性。她抱着厚厚的资料冲进实验室,高跟鞋在走廊里发出哒哒的声响。然而在实际验证时,理论模型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抵御量子噪声的干扰,所有努力瞬间化为泡影。那天深夜,实验室的灯光下,她默默撕碎了写满公式的草稿纸,纸屑像雪花般飘落在垃圾桶里。
技术组的处境同样艰难。工程师老张带领团队尝试将量子不可克隆定理融入ai加密算法,他们在实验室搭建了特殊的低温环境,液氮罐不断冒出白色的雾气。为了让量子比特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状态下运行,团队连续48小时监测设备参数。然而每次当ai算法开始调用量子密钥,系统就会出现莫名的死机。有一次,价值千万的量子芯片因为过热直接报废,刺鼻的焦糊味弥漫在实验室里,所有人都沉默不语。老张蹲在地上,盯着电路板上烧黑的元件,眼眶泛红:\"这已经是第七块芯片了\"
数据组则陷入了两难困境。他们需要大量真实的安全攻击数据来训练ai监测系统,但没有任何机构愿意提供涉及隐私的敏感信息。组长小李带着团队跑遍了国内的网络安全公司,从北京的中关村到深圳的科技园,行李箱的轮子在柏油路上磨出深深的痕迹。在某公司的会议室里,对方安全总监将文件夹重重地拍在桌上:\"我们的攻击案例是商业机密,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最终,团队只能通过模拟生成数据,但这些\"人工数据\"与真实场景存在巨大差异,导致ai系统频频误判。有一次,系统将保洁阿姨清洁服务器的正常操作识别为恶意入侵,刺耳的警报声响彻整个园区。
跨学科合作也充满挑战。当密码学专家提出用量子同态加密技术解决数据安全问题时,数学家却指出这种方法在复杂ai计算中会产生指数级的计算量膨胀。在一次激烈的争论中,不同领域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