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国际合作的加强(1/4)
凌晨三点的实验室,中央空调发出低沉的嗡鸣,陆琛的白大褂下摆被通风口的气流掀起。他死死盯着量子计算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乱码,指节因过度用力而发白,泛着病态的青灰色。身旁的苏瑶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将第17版算法优化方案推到他面前,纸页边缘被汗水浸出深色的褶皱:\"这个融合模型在模拟测试中又崩溃了,误差率超过30。\"窗外,新加坡滨海湾的霓虹在雨幕中晕染成模糊的光斑,仿佛隐喻着他们陷入僵局的研究——在人工智能与量子技术融合的领域,团队已被困在瓶颈期长达八个月。
实验室角落里,堆满了吃剩的能量棒包装和空咖啡杯,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电子元件焦糊味。作为全球首批探索该交叉领域的科研团队,他们曾凭借突破性的\"量子神经网络加速算法\"登上《自然》封面,那时香槟酒液飞溅的场景仿佛还在昨日。但此刻,随着研究深入到信息安全与系统稳定性层面,那些看似精妙的理论模型,在现实应用中却如脆弱的玻璃,一触即碎。实验室角落的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导被红笔反复划改,最新标注的\"安全漏洞风险系数\"曲线呈断崖式攀升,像一道触目惊心的伤口。
\"必须寻求外部突破。\"陆琛突然将咖啡杯重重放在桌上,陶瓷与金属台面碰撞出清脆的响声,惊飞了窗台上休憩的雨燕。他转身时,白大褂口袋里的止痛片药瓶发出细微的晃动声——连续三个月,他都靠布洛芬缓解偏头痛。\"单靠我们现有的数据资源和计算能力,无法攻克量子态下ai系统的混沌问题。\"苏瑶若有所思地点头,她的目光扫过墙上的世界地图,那些用红笔标记的国际科研重镇,此刻仿佛都在闪烁着希望的微光。她轻轻抚摸着地图上苏黎世的位置,那里有全球顶尖的密码学实验室,而她的博士论文正是在那里完成。
在接下来的三周里,团队展开了一场横跨五大洲的\"科研地图测绘\"。文献研究员王博士带领的小组,在实验室里搭建了临时的数据处理中心,二十台服务器昼夜不停地运转,屏幕蓝光映照着研究人员疲惫的脸庞。他们每天处理超过200篇顶刊论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出全球相关领域研究的知识图谱,那些不断跳动的数据如同星图,指引着探索的方向。战略分析员林薇则穿梭于各类学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