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鸳鸯女殉主登太虚 狗彘奴欺天招伙盗(9/20)
姐听闻此事后,气得要把当时巡逻的人都绑起来询问,可见她对失窃事件的愤怒和对安全的担忧。下人们则害怕受到牵连,无辜的巡逻人员跪地哀求,他们担心会被当成内鬼受到惩罚。这种人人自危的氛围,加剧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紧张关系。同时,失窃事件也让贾府的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家族的衰败和命运的无常。曾经繁华的贾府,如今连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迷茫。
贾府此次失窃事件,对其声誉、经济和人物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进一步加速了贾府的衰败进程,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家族的腐朽和不可挽回的颓势。
3.官差定“贼”不定“盗”原因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一回中,荣府仆人与营官对话后,官差定“贼”不定“盗”,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原因。
从文本来看,“贼”和“盗”在当时的法律概念中有明显区别。“贼”通常指暗中行窃、手段较为隐蔽之人;“盗”则强调使用暴力、公然抢夺。此次贾府失窃,盗贼虽有组织,但在作案过程中并未使用明显暴力,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或激烈冲突,更像是暗中潜入窃取财物,符合“贼”的特征。
从官差角度考虑,判定为“贼”能减少自身责任和麻烦。若定为“盗”,意味着案件性质更为严重,涉及暴力犯罪,官差需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进行侦破,且破案压力更大。而定为“贼”,案件相对简单,处理起来较为轻松,也更容易向上级交代。
此外,荣府方面可能也希望大事化小。贾府本就处于衰败阶段,声誉受损,若案件被定性为“盗”,会引起社会更大关注,进一步损害贾府声誉。荣府仆人在与营官对话时,或许也传达了这种意愿,官差顺水推舟,定“贼”不定“盗”,既给了荣府面子,也符合自身利益。
六、艺术特色分析
1.情节跌宕起伏
《红楼梦》第一百十一回中,鸳鸯之死与妙玉被劫两件大事相互交织,使情节充满了张力和戏剧性。
鸳鸯自尽的情节充满了悲剧色彩和紧张感。贾母的离世让鸳鸯失去了唯一的庇护,她深知自己未来的命运将充满苦难。在众人忙于丧事之时,鸳鸯内心的绝望逐渐蔓延。她先是在灵前哭晕,醒来后内心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