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5/22)
变。这种对命运的深刻领悟,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从判词内容来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预示了她们各自不同的悲惨结局。黛玉的“玉带林中挂”暗示了她的香消玉殒,宝钗的“金簪雪里埋”则象征着她的孤独寂寞。元春的早逝、迎春的被虐、探春的远嫁等,都让宝玉看到了命运的残酷。这些判词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也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命运的认知,使他从一个对生活充满幻想的公子哥,变成了一个看透世事、看淡一切的人,为他后来的思想转变和人生选择埋下了伏笔。
三、人物形象塑造
1.贾宝玉的转变
宝玉在经历灵魂之旅后,思想和性格发生了显着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他对功名仕途和儿女情缘的态度上,与前文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经历灵魂之旅前,宝玉是一个极度厌恶功名仕途的人。他视科举考试为“禄蠹”们追求功名利禄的手段,对那些热衷于仕途经济的人嗤之以鼻。他常常与姐妹们在大观园中吟诗作画、嬉笑玩乐,沉浸在儿女情长之中,对家族的兴衰和社会的现实漠不关心。例如,他曾将北静王送的鹡鸰香串掷而不取,还对劝他读书上进的薛宝钗、史湘云等人大为反感。
然而,灵魂之旅后,宝玉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开始听从贾政的叮嘱,决定好好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这一转变并非出于对功名的渴望,而是他对命运的一种无奈妥协。在太虚幻境中,他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抗拒。他明白,自己无法改变姐妹们的命运,也无法阻止家族的衰败,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来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为家族挽回一些颜面。
在儿女情缘方面,宝玉的转变同样明显。此前,他对林黛玉一往情深,两人之间的爱情纯真而热烈。他与姐妹们相处时,也是情真意切,对每一个人都关怀备至。但在灵魂之旅后,他对儿女情缘变得淡漠起来。他看到黛玉时,黛玉却不认他,这让他深受打击,意识到爱情的虚幻和无常。他开始明白,世间的一切情感都是短暂的,终将随着命运的安排而消逝。
这种转变在具体情节中也有体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