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中乡魁宝玉却尘缘 沐皇恩贾家延世泽(2/18)
的时代,科举制度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封建家族而言,子弟通过科举入仕,不仅能为家族带来荣耀,还能巩固家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贾府作为钟鸣鼎食之家,自然也期望子弟能在科举中有所建树,以延续家族的繁荣。
宝玉参加科举,其动机较为复杂。从家族层面看,他是为了满足家族的期望。尽管他对科举仕途极为反感,认为那是“国贼禄蠹”之途,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他无法完全摆脱家族的压力。从个人层面讲,宝玉或许也想通过科举这一形式,完成对家族的最后一点责任,然后彻底解脱。他在赴考临行时,仰面大笑道“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完了事了”,这既体现了他对科举的不屑,也暗示着他将借此与尘世做最后的告别。
宝玉参加科举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中举让贾府在经历抄家之难后,有了一丝复兴的希望,也让家族暂时摆脱了一些困境。然而,他中举后却毅然出家,这一行为又打破了家族对他的所有期望,使贾府的复兴变得渺茫。宝玉的选择,既反映了他叛逆的性格和对自由的追求,也凸显了科举制度在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
三、主要人物分析
1.贾宝玉
贾宝玉中举后出家,这一行为看似突兀,实则是其性格发展和内心追求的必然结果。
从性格层面看,宝玉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他自幼就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充满反感,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斥为“禄蠹”。在他的世界里,那些四书五经、仕途经济都是束缚人性的枷锁。他与黛玉的爱情,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抗,他们追求的是心灵的契合和自由的情感。这种叛逆性格使他无法在封建世俗的道路上长久走下去。
宝玉出家的心理变化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在经历了黛玉之死的巨大打击后,他对尘世的留恋已所剩无几。黛玉是他在这个污浊世界中唯一的知己,她的离去让宝玉觉得生命失去了意义。正如他在《芙蓉女儿诔》中所表达的,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悲痛和对世俗的不满。而参加科举,在他看来或许只是对家族的一种交代。他在赴考时的洒脱,“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完了事了”,就已经暗示了他的决绝。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