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打铁木工匠(二)(3/5)
为了让瓦片有一定的弧度,智人们会把扁平的泥坯放在一个特制的弧形模具上,轻轻按压,使泥坯贴合模具的形状,形成瓦片的雏形。有些智人还会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对瓦片的边缘进行修整,使其更加规整。同时也制作砖头模具
用同样的方法将黏土脚踩或搅拌直到形成柔软且有韧性的泥团。然后将泥团放入木制的模具中,用力压实,使泥填满模具的每个角落,形成砖坯的形状。模具通常是长方体,这也是常见砖的形状。
砖坯制好后需要晾干,智人们把砖坯整齐地排列在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在晾干过程中,要不时翻动砖坯,确保其各个面都能均匀干燥,避免因干燥不均而产生裂缝。
当砖坯和瓦坯完全干燥后,就可以进行烧制了。智人们搭建一个简易的砖窑,将干燥的砖坯和瓦坯分层放入窑中。然后在窑底点燃木柴,逐渐升高温度。烧制过程中,要控制好火候和时间,温度一般要达到800 - 1000摄氏度左右。经过一段时间的烧制,砖坯会变得坚硬、结实。
烧制完成后,等砖窑自然冷却,这样可以防止砖块或瓦片因温度骤变而破裂。冷却后的砖块和瓦片就可以用于建造房屋等建筑工程,大大提高建筑的坚固程度。
老人教授智人们榫卯结构,这是一种巧妙而坚固的木工连接方式。
首先,老人拿起一块木头,向智人们展示榫头的制作方法。他用斧子和铁凿在木头的一端精心雕琢出一个突出的部分,这就是榫头。榫头的形状通常是长方体或圆柱体,其尺寸需要根据与之匹配的卯眼大小来确定。在制作过程中,老人强调要保证榫头的四周光滑平整,这样才能顺利地插入卯眼。
接着,老人开始制作卯眼。他在另一块木头上用石凿小心地挖出一个空洞,这个空洞的形状和大小与之前制作的榫头完全匹配。挖卯眼时,老人一边操作一边告诉智人们要注意深度和角度,避免卯眼过深或过浅,以及出现倾斜的情况。
然后,老人将榫头插入卯眼,向智人们展示榫卯结构的连接效果。智人们惊讶地发现,两块木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整体。
为了让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榫卯结构,老人还展示了多种榫卯形式,如燕尾榫、格角榫等。燕尾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