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饭座的礼仪(1/6)
老人精心烹制的菜肴冒着诱人的热气。然而,智人们习惯成自然,一看到美食,便不假思索地伸出双手去抓菜。他们毛茸茸的大手在菜盘里肆意翻动,将原本整齐摆放的菜肴搅得一片狼藉。有的智人抓起一把野菜就往嘴里塞,腮帮子被塞得鼓鼓囊囊,汁水顺着嘴角流淌;还有的智人因为争抢同一块兽肉,互相拉扯起来,嘴里发出含混不清的叫声。老人见状,无奈地摇了摇头,他深知改变智人们这种原始的用餐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耐心地教导与时间的沉淀,引导他们走向文明的饮食方式。
老人径直朝着木工坊走去。木工坊里,各类工具摆放一旁,还有一些尚未加工完成的木材与竹子原料。老人的目光落在了一捆竹子上,他心中盘算着要用竹子制作筷子,将这独特的饮食工具带给部落。
老人挑选了一根粗细适中、质地坚韧的竹子,先将其截成7寸6分。随后,他坐在工坊的角落,拿出一把锋利的柴刀。他小心翼翼地把竹子剖成细条,每一条都尽量做到宽窄均匀。在削制的过程中,老人专注地调整着力度与角度,口中还不时地喃喃自语,似在总结经验,又似在传授着某种无声的技艺。
当竹条初具筷子的雏形后,老人开始仔细地打磨。他用一块粗糙的石头反复摩擦竹筷的表面,将那些毛刺与不平整之处一点点磨去。他的双手虽然布满老茧,但动作却极为娴熟。每一次打磨,都倾注了他对部落的关爱与对改善生活的期望。
一旁的智人们好奇地围拢过来,他们看着老人手中逐渐成型的筷子,眼中满是新奇。有智人忍不住伸手触摸,老人笑着把手中的半成品递给他们,同时比划着讲解筷子的用途与使用方法。智人们似懂非懂,但都被这新鲜玩意儿深深吸引。
经过一番精心打磨,一双双竹子做的筷子终于制作完成。它们散发着竹子特有的清香,表面光滑而平整。老人拿起一双筷子,轻松地夹起一片树叶示范给智人们看。智人们纷纷效仿,虽然一开始动作笨拙,但在老人耐心的指导下,他们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老人拿起筷子,就开始讲,这叫筷子,从外观上看,这筷子的上端通常为圆形,下端则是方形。圆,象征着天,那广袤无垠、包容万象的苍穹。它寓意着行事应如天道般圆润融通,在人际交往中,秉持着和谐包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