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麻衣(二)(1/5)
捻纱成线:旋转中的纤维凝聚
在部落的工坊里,破纱后的麻缕如轻柔的发丝般散在各处,老人与智人们接下来便要开始捻纱工序,赋予这些麻缕更强的凝聚力,使其成为可供编织的麻线。
老人坐在一个矮凳上,身旁放着一小堆已经破好的麻缕。他先从中抽出几根麻缕,将它们的一端并在一起,然后用左手轻轻捏住。右手则开始顺时针转动,麻缕在手指间缓缓旋转、缠绕。随着捻动的持续,麻缕逐渐紧实,开始形成一根纤细的麻线。老人一边捻纱,一边对智人们说道:“这捻纱啊,讲究的是力度均匀,手要稳,让麻缕能紧紧抱在一起。”
智人们围坐一旁,眼睛紧紧盯着老人的双手,仔细观察着他的动作。随后,他们也各自拿起麻缕尝试起来。有的智人因为用力不均,麻缕要么捻得太松,要么在中途就散开了。老人看到后,走过去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调整力度和手势。他拿起智人手中的麻缕,放慢动作示范,让智人感受正确的捻动节奏。
在捻纱过程中,老人还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将捻好的麻线在大腿上轻轻搓揉,使麻线更加紧实光滑。他告诉智人们,这样做能去除麻线中的一些小疙瘩,让麻线的质地更加均匀。智人们也依样照做,工坊里一时间充满了“嗡嗡”的捻纱声和轻微的麻线摩擦声。
为了加快捻纱的速度,老人还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粗细适中的树枝,将麻缕的一端固定在树枝上,然后一只手转动树枝,另一只手则引导麻缕的走向,这样大大提高了捻纱的效率。智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不少智人两两一组,一个转动树枝,一个负责捻合麻缕,配合得十分默契。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上堆积起了越来越多捻好的麻线。这些麻线粗细均匀,泛着淡淡的麻黄色光泽,它们蕴含着老人与猿人们的辛勤努力与智慧。
在山谷的日常劳作中,老人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麻线的产量。有一天,他望着转动的陶轮,灵机一动,决定带领智人们制作一台麻线纺纱机。
老人首先指挥智人们收集材料。他们从树林中砍来粗细合适的树枝,这些树枝将作为纺纱机的框架。然后,老人又挑选了一些质地坚硬、表面光滑的木棒,用来制作纺锤和传动部件。
制作开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