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2/3)
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详细跟皇帝核对了一遍。
这一听下来,已经稳定下来的收入,连军费开支都覆盖不了。
李彦便疑惑起来:“商税呢?还有南海商线赚的利润也没算进去。”
“商税目前稳定在300万两。”
“不对,去年就是300万两,朕记得上个月看过太府寺的汇报,从去年到今年,商社登记数量已经从3000家增加到8000家,最明显的布匹价格暴跌,这意味着市场上的产能已经充足,这背后是大量商社合力的结果。”
“陛下说的是,但商税的收取难度太大……”
“多建一些河道关卡,该收的税就得收!”李彦放下手里的茶杯,转身盯着地图,“朝廷把商业机会大部分都下放到民间,是希望民富。民富与国富相辅相成,只有民富,那是别人砧板上的鱼,魏国现在没打下去,是因为还不到时机。”
“只有民富和国富,才能国强,国强是民富和国富的基础。”
“各方都受益,才能走得更远。商税打到收,但切记按照标准收,在税法中收,绝不可乱收。”
“是!”
“商税算进来,军费可以覆盖了吧?”
“可以是可以,但目前朝廷还有其他开支……”
“红夷人的钱!朕记得一匹丝绸十两银子,他们是愿意的。还有瓷器,一两一个,他们也是愿意的。”
“的确愿意,我们的货物也非常充足,但因为红夷人在南海做买卖,从南海北上一次,需要一个月时间。双方的船只数量到目前为止尚且有限,输运的总量自然有限。”
“如果要补充充足运输的船只,恐怕至少要好几年时间。”
公孙赞的意思也很简单,南海的商线单品利润虽然高,但因为运输幅度太大,建立起连续的运输海线,是需要时间的。
李彦点了点头,倒也没有反驳,因为这实在无法反驳。
“盐的收入还可以再提的吧?”李彦又问道。
“可以,魏国的需求很大,现在才刚开始,不过魏国官方对盐的管制非常严格,好几处走私的被发现后,直接砍头。”
“那就先从增加对魏国、辽国、晋国的盐开始。”李彦说道,“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