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vaecn专访2014.6期(2/6)
哪行哪业,想靠玩小聪明都是不可能长期立足的。我一直在用心写歌,创作和制作音乐占据了我近年来的大部分生活,这是我热爱做的事情。写歌用没用心、歌里有没有感动、能不能跟听众有共鸣,决定了一个音乐人能走多远。这一点,时间会证明许嵩到底行还是不行,用语言去辩论是没有意义的。
从儿时开始学琴、学习古典音乐算到今,已二十多年,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创作流行歌曲,算到今也八年了,很多听众是陪着我一步步写过来唱过来的,我们是同步成长的。有个误解我或许可以说明一下:由于最初我对于电脑音乐制作的了解为零,是从翻唱、改编一些自己喜欢的流行歌开始熟悉音乐制作软件的,就像现在也有不少小朋友翻唱改编我的歌一样,纯粹是一种业余爱好,压根没想过之后自己会在流行音乐上发展(我是读医科的)。换句话说,在创作这件事上比较低,起步比较晚。当时朋友发来网络上收集的伴奏,我就跟着节奏哼哼唱唱录下来,充其量也就是熟悉录音软件过程中的习作而已,唱完就发在当时一个叫做的网友音乐网站里上传分享了。谁知道多年之后有别有用心的人说:许嵩曾经署名这些歌、这些编曲是纯原创的,当时骗了不少人。事实上当时没人认为这些零零碎碎的翻唱或改编习作是什么纯原创,那时我也根本没开始学习编曲,更别说翻唱改编的那些本就已经很热门的词曲了,我怎么可能署名是自己的?那至于后来初尝原创时的一些习作,在曲风和唱腔上有效法自己喜欢的一些歌手,在模仿和摸索中去寻找自己的风格。这个只要听听那时的歌就可以感觉到的,亦不是什么秘密。
最后想说的是,我欢迎批评,欢迎对我音乐的关注。作为因创作而被人认识的音乐人,作品是一定会被用放大镜来审视的,这本身是好事(有的时候甚至是被用显微镜在审视,被具体分析哪两个音符或某几个字眼和另外一首我一生从未听过的歌在第几秒有点像……倘若这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不从整体上去看一首歌的歌词立意、旋律线条的原创性,那任何创作人恐怕都只能搁笔了)。我很清楚我发表的每一首原创作品从发出去开始就永远的定格了,所以会尽力的去做好每一个音乐细节,揣摩每一件乐器,反复斟酌每一个词句,争取出精品。但客观的事实是,人不是机器,创作状态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