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诗文传颂](2/6)
山势。
宋玉不知何时倚在观星台的朱漆柱旁,洞箫横在胸前,“弃疾兄这剑舞,倒让贫道想起当年在长安酒肆,见太白先生醉中拔剑,惊落满庭月光。”
辛弃疾收剑,指尖轻抚石台上的剑痕,清泉顺着他的指缝流淌,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太白拔剑是茫然,我今拔剑,却见满山清明。”他忽然抬头望向王贞白,眼中有笑意,“当年在铅山读书,便闻灵山之名,今日得见,方知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灵山之仙,便是天地造化。”
王贞白搁笔,伸手接了些石台上的清泉,凉意从指尖传入心脾,“当年我在弋阳读书,常登灵山,见这山峦叠嶂,便想,若将天下兵马聚于此,怕也摆不出这般阵势。”他望向远处的群峰,“如今与两位共赏,方知灵山之灵,在其能容万物——容得下万马奔腾,也容得下清泉细流。”
宋玉轻叩洞箫,箫音忽然响起,如松间细流,又似山岚轻绕,“容得下千年文气。”他的目光落在石案上的宣纸,“贞白兄此句,怕要让后世文人争相传诵了。”
观星台外,夜露更重了。三盏琉璃灯的火苗忽明忽暗,将三人的影子投在纱幔上,时而如剑舞,时而如笔耕,时而如箫吟,渐渐与灵山的夜色融为一体。
二、宋词继韵
寅时末,东方既白。王贞白站在天柱峰的“仙人晒靴”岩旁,望着云海翻涌。昨夜的诗稿已收在竹筒里,此刻他手中握着的,是一支新制的羊毫笔,笔杆上刻着“灵山月”三字,是宋玉用观星台的旧木所制。
“贞白兄好雅兴!”辛弃疾的声音从下方的“龙脊”步道传来,他提着酒葫芦,步幅甚大,转眼间已登上岩顶,“昨夜观星,见文曲星犯牛斗,怕是今日要有妙句出世。”
宋玉紧随其后,洞箫换成了一支玉制的,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贫道方才在‘夹层灵山’的石洞里,见石壁上有前人题刻,虽已斑驳,却仍能辨‘奇秀甲东南’五字。”他望向远处的“水晶瀑布”,水流从百米高的崖顶落下,在阳光中化作七彩珠帘,“灵山之景,果然是步步皆诗。”
王贞白忽然指向云海中若隐若现的“棋盘峰”,“昨夜写‘叠嶂西驰’,总觉未尽其妙。待今日见这云海翻涌,群峰如万马在云中奔腾,方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