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法会盛景](6/6)
碰经卷,银色光点落在她掌心,竟形成一个“康”字。
张恪在书院的油灯下展开经卷,《大学》的墨色文字如老友般浮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六字依次亮起,每亮起一字,他便觉得脑海中闪过一个画面:义学里孩子们的笑脸,田间劳作的百姓,城门口讨饭的难民……最后画面定格在三教大德并立的石台,他忽然提笔在纸上学写“归心”二字,墨字竟如经卷般泛出微光。
(四)心声回响
子时,灵山突然下起细雨,雨滴落在经卷上,竟化作七彩光点升空。释迦塔顶的风铃再次轻响,与三清殿的铜钟、书院的鼓声遥相呼应,形成天地间的和鸣。那位在法会上流泪的老者,此刻望着窗外的雨,忽然想起年轻时经历的战乱,那时灵山还是荒山,如今却成了众生的心灵归处:“所谓灵山之灵,不在山高,不在庙大,而在这三教合流的善念,在百姓心中的希望啊……”
细雨持续到寅时,当第一缕晨光再次照亮释迦塔时,信州城的百姓们发现,昨夜还病弱的孩子退烧了,咳嗽多日的妇人能安稳入睡了,连田地里久旱的庄稼,叶尖上都挂着晶莹的露珠,仿佛天地都在为这场法会降下祝福。
三教大德站在山顶,望着山下升起的袅袅炊烟,昙摩大师笑道:“所谓祥瑞,终须落在人间。”玄玑子点头:“人间有善,便是天道最大的祥瑞。”周明礼望着远处晨光中的信州城,忽然吟道:“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今日之后,三教弟子当共行此心。”
山风掠过,经幡再次哗哗作响,仿佛天地都在应和这声“归心”。从此,灵山法会的故事在信州流传开来,成为百姓心中永不熄灭的希望之光,而那卷融合三教智慧的经卷,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传递,诉说着一个真理:当不同的智慧相互包容,当所有的善念汇聚成河,便是人间最盛大的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