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立碑纪念英烈,回朝任兵部侍郎(8/8)
的情况。物资调配部门与军事指挥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在战争期间,物资供应时常出现延误或短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作战计划的顺利实施。比如,某次战役中,军队急需粮草和箭矢,可物资调配部门却因为与军事指挥部门沟通不畅,迟迟未能将物资送达,导致士兵们饿着肚子作战,箭矢也很快用尽,最终影响了战斗的胜负。这些问题犹如一道道枷锁,束缚着大唐军队的发展,也让林羽深感改革的紧迫性。
兵部虽然掌握着军事大权,但在一些事务的处理上,存在着繁琐的流程和陈旧的观念。 其中,府兵制的弊端尤为突出。府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看似兵农合一,节省了国家的养兵费用,但实际操作中问题频出。由于府兵分散在各地,战事紧急时,召集起来耗时良久,严重影响作战效率。例如,此次突厥叛乱初期,朝廷下令召集府兵平叛,可等各地府兵集结完毕,已经过去了近一个月,突厥军队早已在边境烧杀抢掠,占领了大片土地。而且,府兵们长期务农,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军事技能生疏,在战场上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同时,府兵的武器装备大多需要自备,这导致武器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此外,府兵的待遇也较低,作战受伤或阵亡后,家属得不到妥善的抚恤,这大大降低了士兵们的积极性,使得军队的士气难以提振。
但他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保守的官员对他的举措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林羽年轻气盛,不懂官场规矩,贸然改革会破坏兵部的稳定。朝堂上,一场激烈的争论就此展开。面对众人的质疑,林羽据理力争,他详细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好处,用自己在战场上的经验和对军事的深入理解,说服了一些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官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羽一边与保守势力周旋,一边努力推进改革。他亲自到军队中视察,根据士兵们的实际需求,改进了训练方法,增加了火铳等先进武器的配备。在他的努力下,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兵部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林羽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大唐的繁荣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