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防雷(1/3)
第五百四十四章 防雷
在紫禁城火灾中,雷击引发占了半数,记录在案的雷击引发的火灾就有三十四起,而三大殿位于南部空旷区域范围,且体量高大,更容易接雷。
是以,朱由检要同工部商量的事,便是如何防雷。
“陛下,大殿上方鸱吻、雷公柱都有防雷功效,还要如何改制?”冯巧不解。
对于雷电,古人并没有科学认识,才会以为雷火是“天火”,意味天降惩罚。
永乐十九年的雷击大火,朱棣就认为是“天谴”,不仅不敢重修三大殿,而且被迫下诏“求直言”,对火灾的检讨,差点动摇朱棣执政的合法性,之后的紫禁城主人也都讳言天火。
而冯巧口中的鸱吻和雷公柱,对于防雷却是没有多少作用,更大的或许只是一种祈福。
紫禁城中重要建筑的鸱吻端部往往安装铁链,一端固定在正吻上,另一端固定在屋檐部位的瓦垄上,古人认为这样的设计利于避雷,事实上,铁链反倒更容易吸引雷击。
再说雷公柱,工匠在攒尖类建筑的木构架顶部安装一根立柱,下部落在一根木梁上,在庑殿类建筑正脊端部的正吻下方安装一根立柱,下部亦立在一根梁上,上部则支撑木构架端部挑出的脊檩和两边的由戗。
这些立柱便被称为雷公柱,支撑雷公柱的大梁则称为太平梁,这些也是工匠应对雷击的措施,希望雷公柱、太平梁护佑建筑免遭雷击。
事实上,雷公柱也是木材,木材是绝缘体材料,雷公柱不可能防雷。三大殿的建筑结构不可能让雷电避开,只能尽量将电流引到地上,便如避雷针,主动引雷,然后安全泄地,而不良接地则会导致侧击,紫禁城皇极殿历史上七次侧击事故均因接地锈蚀。
朱由检同冯巧简单说了导电的问题,见他面露怔愣,看样子并不理解,便也不再多言,只道:“你回去后自可做实验去,看看雷公柱和太平梁这些木头到底能不能防雷。”
冯巧忙应下,继而又听朱由检道:“不过得注意安全!”
“是,臣遵旨!”冯巧躬身应下,见朱由检没有什么再吩咐他,便行礼告退,离开了武英殿。
范复粹同郑三俊没有离开,他们知道陛下说的不会是假,但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