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读书人破事多(6/7)
这样过去吧!”
老师并不是书呆子呀!是可造之材!
罗翰林又说道:“我既然是翰林,你的出身自然也不能低了!至少应该是进士,否则叫我怎么见人!这样吧,你现在就以‘我与尔’为题,全凭自己的能力,再做一篇文章!”
师徒如父子,老师吩咐,哪敢不从!当下杨植拿过纸笔,开始构思起文章来。
门外经过的官员小吏,见屋内师徒二人一个师道尊严,一个潜心向学。刚行完拜师礼,老师即耳提面命督促学生写小作文,不禁啧啧称赞:有此师徒,何愁大明不千秋万代君临天下!
几柱香功夫,杨植写好文章,交与老师审阅。罗翰林也不客气,一目十行,批批点点,又将文章发还杨植。
杨植接过来一看,一篇二百多字的文章,竟然被罗老师打了五十多个叉,修改了一百八十多字!
罗翰林见杨植神情颓丧,安慰说:“要考举人、进士,你的文章是不行的!好在两年后才有乡试,你还有时间!另外,你选了哪一经没有?”
辛苦遭逢起一经。大明的秀才想考举人进士,除了《四书》,还必须在“诗书易礼春秋”这五经中选取一经考试,被选的一经称为本经。
杨植老老实实回答说:“尚未选经。”
罗翰林叹道:“凤阳没有良师,你在那里能学到什么!不如长住南京或吴中,或者就跟我学。”
听起来非常不错!但杨植犹犹豫豫问:“老师,你的本经是什么?”
罗翰林自豪地答道:“易经也!吾之学术,就是从易经中得到启发!易者,不易之易也!”
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易为简易,又为变易,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云云。
不料杨植摇摇头说:“听说选易经的考生太多了,每年乌泱乌泱的,不学,不学!”
罗翰林脾气好,又说道:“那选尚书如何?”
杨植又摇头说:“书经诘屈聱牙太难读了,不学,不学!”
罗翰林忍了忍,说道:“春秋如何?选春秋的考生不多,每科只有一房,春秋文义又平顺易懂。”
杨植还是摇头说:“师父果有些滴杤!春秋一经二十万字,背不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