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挖墙角(3/5)
作。本身有举人功名,身份地位也足够跟各方面打交道。
杨植的设想是利用大明四通八达的驿站、官道和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各地的铺兵,把商业、情报结合起来,而锦衣卫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杨植把涂惟介绍给徐天赐,在酒桌上谈了自己的构思。徐天赐听了非常激动,当即表示南直的生意、情报自己可以做主。
具体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摸索,自己目前的主要任务还是读书。
苏州那边给王宠去了信,王宠答应收杨植进科举辅导班。这个时代大部分学生都是自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老师请教。从此杨植就得每个月从南京去苏州待几天再回来。
王阳明收到丛兰转来的张鳌山伪书信后,作为缴获敌人的文书,报上去为张鳌山脱罪。最终朝廷认可张鳌山内心煎熬,虽未入仕前受过朱宸濠的恩惠,入仕后为朱宸濠说过话,但那个是人之常情;本人始终站在大明立场,大义不亏,还有立功表现,功过相抵。
这段时间的邸报每期都有公布朱宸濠叛乱后续处理事项,一个个与朱宸濠往来密切的太监、官员被清洗,下狱的下狱,自尽的自尽。张鳌山在江北简直是度日如年,听到急促的马蹄声就浑身酸痛。提心吊胆地捱到十一月份,没有等到缇骑前来捉拿,知道自己平安落地,于是回到南京向都御史述职,等待朝廷安排工作。
杨植听到小座师回到南京,带着涂惟赶到官驿拜见大宗师。张鳌山现在已经不把杨植当弟子看待,很客气地平辈论交。
张鳌山给了态度,杨植却不敢轻狂,执礼甚恭,寒暄几句后,问道:“张老师有什么打算?”
张鳌山茫然说:“若不是杨小友纵横捭阖,我今日已在诏狱中被锦衣卫拷问,极有可能被追夺出身以来文字,子孙后代不得科举,永无出头之日!能平安落地,我还能有什么打算?”
杨植安慰说:“张老师放心,你祖父是进士,父亲是进士,你是进士,你儿子将来肯定是进士,这叫惯性!”
张鳌山苦笑一声:“我是有污点的人,既使朝廷不追究,又有何面目立于朝堂,去做纠风肃纪,监察天下之事!”
原时空历史,张鳌山因与宁王交好被下诏狱。经王阳明和一群吉安府老乡文官上疏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