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乡试(2/6)
周边号房的考生悉悉索索地也准备就寝,大家都尽量不发出声音,偌大的贡院只听到墙角的蟋蟀鸣叫。巡考官轻轻地在考场走来走去,号房里偶尔透出来的蜡烛光模糊了他们的脸容。
八月九日凌晨,黎明曙光照入号房,杨植被初秋的凉风冻醒。他起身活动一下僵直的身子,搓手搓脸让自己暖和一点,再安装上面的木板,吹着炭盆里的余火,热上早点。
早在几日前,湛若水就出好了试题,贡院里面的印刷工连夜雕版印刷好卷子。现在各字号的巡考官发下题目和试卷,考生开始答题了。
《大明会典》规定乡试八月九日考四书题三道,十一日考五经、判案、诏书、制诰写作;十四日考历史和策论,十五日放出考生。考生如果中式,放榜十日后考骑马、射箭、法律、数学、书法。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贡院大门打开,憋了六日七夜的考生满身臭味脸色苍白形容枯槁地走出贡院,回到住所倒头睡去。
他们的试卷被弥封糊上名字,再让书手用朱笔誊录一遍,然后被送到各位同考官房中。
乡试除了主考官之外,还有负责试卷初阅的同考官,一共九人,每人一房。
同考官是从湖广、河南、山东抽调来的,都是举人出身的教谕。几十年后,只有进士出身的知县、府官才有资格任南直阅卷官。
通常情况下,诗经三房,书经二房,易经二房,礼经一房,春秋经一房。考生的试卷根据本经,送到相应的阅卷官房中。
从历科考生选择的本经来看,春秋经和礼经各只有一房,所以也被称为“孤经”。
春秋经是历史事件流水账,共二十万字,考生必须要知道里面任何一段话叙述的历史事件其前因后果;
礼经即礼法。华夏几千年都是基于礼法而运转的,分析礼法需要非常强的思辩能力。
能通春秋、礼经的考生皆非常人,所以敢选这两经的人非常少。
八月二十一日,贡院议事厅。湛若水安坐主位,九名同考官依次分本经送上一百三十八名试卷。不出意外的话,这一百三十八名试卷所代表的就是嘉靖元年南直乡试的举人。
湛若水瞄一眼角落里奋笔疾书的锦衣卫,又数了数面前桌案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