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劝学(2/5)
找苏松盐商,议一下这个事。”
东南地区的盐业由山陕商人专营,包括南京苏松常的盐商。户部在扬州设一盐务专员,都察院设一南直巡盐御史监管东南盐业。
杨植对盐业没有什么兴趣,随口问道:“怎么回事?”
“大行武宗皇帝时,给了很多外戚勋贵盐引;今圣拨乱反正又收回去了。今年户部盐政从东南拍出去的盐引收到的钱不多,所以户部觉得额们吃独食!”
盐引少了,但山陕盐商还是按原来的价格抱团去认购盐引,所以户部不满。
这事与杨植无关,杨植又随口问道:“最近苏松多了很金银,现在一两银子值多少铜板呀?”
盐商会长从怀里掏出一块银圆道:“凤阳商社的银圆大受追捧,一块银圆一两银,值七百五十个铜板;普通的碎银子只值七百三十个铜板。”
“哦?”杨植接过银圆放嘴边吹一下,再拿到耳旁听了听,果然声音清脆,涂惟做事还是靠谱的。
一块银圆的净利润就有二十个铜板,这个生意可以。
“额们老西还把这银圆寄到老家去了,绥德、大同那边,说一块银圆值一千三百铜钱。”
杨植一听,后背上寒毛竖起来了,赶紧问道:“那西北的粮价多少?”
盐商会长不知道为什么杨植突然关心这个,答复说:“老家米价腾贵。江南一石米一两银子,老家一石米二两半银子。”
朝廷虽然每年给西北、辽东大量银子,但是那边的粮价是江南的两倍。朝廷不可能增加几倍的银子给三边和辽东,那当地的粮价得上天。再这样下去,一百年后辽东西北的粮价得是江南的三四倍。
难怪日后三边和辽东糜烂,那里的经济已然通货滞胀!
杨植坐在椅子上,陷入久久的沉思。
盐商会长见杨植面色疲倦,神情低落,还认为是杨植又新婚不知节制,便劝道:“解元公!额是过来人,得劝你几句!额有一妻四妾,早年旦旦而伐,如今力不从心!人到中年不得已,每天茶杯泡枸杞!解元公莫仗着年轻,以筋骨为能!”
杨植喝道:“莫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又指点道:“王琼王晋溪公在你们绥德充军,你叫乡人多多照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