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那拉氏66(3/3)
岂不是能省下不少粮食。
这可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这事儿还是衙门牵头的,他们还鼓励咱们去种。
不仅如此,还有人专门来教咱们怎么种。
咱也不用种太多,就浅浅地种个一亩两亩地的,用来抵抵那赋税,也是极好的呀。”
王寡妇越听越心动,觉得这政策简直就是为她量身定制的。
这下子,她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可以放心大胆地跟着一起种地了。
这样的场景,可不只发生在王寡妇一家。
许多农户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纷纷动起了心思。
能省下粮食,对他们来说可是一件大好事。
圣旨下达之后,没过两年,整个大清的街头巷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姓们的精气神儿都不一样了,个个都显得容光焕发,精神抖擞。
虽说那些王公贵族、顶层人士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桌子上也多了一些关于红薯、土豆的美食,让他们的餐桌变得更加丰富了。
在这片大清的国土之上,占据最大比例的群体无疑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
这些百姓们,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凡,却是最基础的,万民之本嘛。
在过去,百姓们主要依靠种植麦子等传统作物来维持生计。
这种单一的粮食来源使得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困苦。
老天爷决定了他们的收成,风调雨顺时,勉强交完赋税还能勉强填饱肚子。但若是遭遇天灾,收成不佳,那么饥一顿饱一顿便成了常态,饿死也不是不可能。
如今情况却有了显着的转机。
新粮种的出现为百姓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些新粮种不仅产量更高,而且适应性更强,能够在贫瘠土地条件下生长。
有了这些新粮种的辅助,百姓们的饮食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肚子比以前饱了不少,精气神自然上来了,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