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党争内乱(3/6)
交付给御史台审讯。
荀司律原以为赵祯这次真的会秉公处理,可坏事就坏在赵祯身上了,他是一个颇为念旧的人,加上对在朝堂上陈尧佐多有倚仗。所以那陈尧佐就仗着受赵祯的宠信,有恃无恐。
在接到赵祯不轻不重的问责旨意后,他上疏为自己竭力辩护,把自己摘的干干净净。他在奏疏上说,虽然自己在亳州当官的时候,戚叡就开始跟随他了,后来又跟随他进了京,但戚叡的役籍是一直都在在亳州的,到了这次贡举事毕之后,他才托人为戚叡注销了亳州的名籍。
换而言之,也就是说戚叡是他知贡举以后才开始到他家为仆从的,又怎么可能参与考试时的作弊之事呢至于戒贪和尚,更是从未上过门。
就这样,他将受贿的事赖得干干净净。再加之赵祯有意偏袒陈尧佐的,他下诏让翰林侍读学士邢贾、内侍副都知闫承林等,在太常寺重新审理此案。这次直接绕开了御史台,把荀司律气得不行。
与此同时,在狱中的高粱等人不知怎么竟也改了口供。高粱说,他的妻兄张永年进士时认识了试官洪砚。自己曾和张永年一起上过洪砚的门,送上了牙枣二百枚、中炭百秤。又说,这次行贿只是将银子交给两个和尚代办 ,但具体把银子给了哪个考官他不是知道的。
那两个和尚也见风使舵,编造了有利于开脱陈尧佐的口供。由于陈尧佐坚持不认,而且当时张永年已经病死,宁武歆、徐旺又逃跑了,荀司律等问官要一查到底,陈尧佐王随一派就把接受贿赂的罪名硬加到了洪砚头上。
多亏荀司律一派的据理力争,最后才算是保住遭受了无妄之灾的洪砚一条性命,这时洪砚正出使陕西,中途被叫回来,他便莫名其妙地被贬到了儋州做团练使。而案犯高粱杖脊,发配鄂州。广智、戒贪亦被杖脊后发配到琼州和岭南去了。
这件案子到了此时,已经算是可以结案了。可是韩琦又让事情有了转机。韩琦作为一名有独立调查之权的言官,他在暗中详细调查了这件科举舞弊案。不光将陈尧佐等人徇私舞弊的事情查的是一清二楚,并在大朝会把证据经由荀司律转呈给了赵祯。
同时做为儒门北派宗师李西涯李老宰相也出列表示,如果此事不彻查到底,恐怕会寒了全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心。赵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