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其二》杜甫(1/3)
《前出塞·其二》杜甫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字词解释
- 徒旅:同行的伙伴,这里指军中的同伴。
- 走马:奔跑的马。
-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 青丝:这里指马缰绳。
- 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 搴(qiān)旗:拔取敌方的军旗。
诗句解析
-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征人离家时间越来越长,随着对军旅生活的逐渐适应,不再受到同行伙伴的欺负。暗示了征人在艰苦的军旅环境中不断成长,学会了保护自己。
-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征人深知与亲人的骨肉之情难以割舍,但作为男子汉,身处军中,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这两句体现了征人对亲情的眷恋以及对战争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在亲情与使命之间,他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
-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描写征人纵马奔驰,甚至解开了马的辔头,手中只轻挑着缰绳,展现出他娴熟的骑马技巧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这种对骑马场景的生动描绘,刻画出征人在战争环境中锻炼出的高超本领。
-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征人骑着马快速冲下万丈高冈,并且俯身尝试去拔取敌方的军旗。“捷下” 突出速度之快,“万仞冈” 强调地势险峻,“试搴旗” 则表现出他的勇敢和斗志,在危险面前毫不畏惧,积极投入战斗。
诗歌主旨
此诗通过描写征人在军旅中的成长和勇敢表现,展现了战争对人的塑造。一方面体现了征人在艰苦环境中的自我适应与成长,另一方面突出了他们为了战争使命,抛却亲情、不惧生死的精神。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环境的残酷,以及对征人命运的影响,在歌颂其勇敢的同时,也隐含着对战争的无奈。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前出塞其二》的背景与唐朝当时的军事、社会状况紧密相连:
- 频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