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星际归航(1/4)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量子雷达屏突然爆出刺目警报,一个直径不足千米的小行星正偏离既定轨道,其表面反射的青铜光泽与ngc 6357星云的引力波源光谱完全吻合。赵政站在观测台防爆玻璃前,额间的十二鼎纹正在皮下脉动,每一次搏动都让远处的金属设备泛起新石器时代陶器特有的绳纹。张明远手中的平板电脑自动解锁,屏幕上闪现出二里头青铜爵的铸造流程图,而设备内置的量子芯片正被改造成绿松石材质的原始计算单元。
\"那不是小行星\"林语声的量子印记在赵政的脑干神经突触间震荡。他的视网膜自动调节焦距,清晰看到那个被天文学编号2023-jz的天体表面——凹凸不平的岩壳下掩埋着十二个文明风格的建筑结构:磁山文化的半地穴房址、良渚的夯土台基、三星堆的青铜祭坛,所有遗址都通过青铜网络连接成完整的接收阵列。更惊人的是,天体北极点矗立着微缩版青铜王座,座基刻着与赵政掌心完全一致的星际坐标图。
发射台突然剧烈震动,长征九号重型火箭的燃料箱表面浮现出龙山文化黑陶的弦纹。赵政的太阿权杖自动悬浮,杖尖指向火箭整流罩,罩体金属立刻量子活化,展现出内部搭载的并非常规航天器,而是放大版的二里头青铜爵——这个发现让在场的航天工程师集体失语,他们的专业认知正被强行重组,有人开始用甲骨文记录燃料配比,有人则用红山玉龙的雕琢手法调整陀螺仪。
\"燃料是文明火种。\"赵政的声音带着跨时空共振。他的声带振动触发了火箭内部的量子反应,燃料舱的液氧煤油突然结晶,转化为十二种不同文明的陶器残片形态。这些看似脆弱的史前遗存此刻正释放出超越核聚变的能量,每一片陶器纹路都是独特的能量编码。张明远的防护面罩突然晶化,透明材质上浮现出完整的发射轨道计算图——不是常规的霍曼转移轨道,而是一条沿着青铜网络节点跳跃的量子航道。
火箭控制室的显示屏集体黑屏,取而代之的是蚌埠双墩遗址的刻划符号。这些七千年前的原始文字正在重组为飞行控制代码,自动完成发射前最后校验。赵政的太阿权杖突然分裂为十二道青铜数据流,每道都精准连接一名关键岗位的工程师眉心,将青铜网络的导航程序直接写入他们的运动皮层。首席燃料师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