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汉代工官徐高(2/3)
土,徐高常常会深入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他会仔细观察各个产地的黏土,用手触摸感受其黏性和质地,甚至还会亲口尝一尝,以判断其杂质含量。经过一番精挑细选,他终于找到了一种黏性适中、杂质极少的优质黏土。
然而,选好原料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徐高还需要对这些黏土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以确保它们能够符合制作陶器的要求。首先,他会将黏土放置在阳光下晾晒,使其水分蒸发,变得干燥。然后,他会使用工具将干燥的黏土粉碎成细小的颗粒,并通过筛子筛选,去除其中的杂质和大颗粒。
经过这些工序后,黏土的颗粒变得均匀细腻,就像面粉一样。这样的黏土不仅易于塑形,而且在烧制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保持形状,不易出现裂缝或变形。至此,徐高为后续的陶器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型阶段是展现徐高技艺的关键环节。当时的陶器成型方法多样,包括泥条盘筑、轮制等。如果是制作大型陶器,徐高可能采用泥条盘筑法,将黏土搓成泥条,一圈圈盘叠,再通过拍打、挤压等手法使泥条紧密结合,塑造出器物的形状;若制作小型规整的陶器,轮制法则更为常用,他需熟练地控制陶轮的转速,用双手将黏土拉坯成型,确保器型规整、厚薄均匀。每一个动作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精准的手感把握,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器物变形或破损。
器物成型后,徐高还要进行装饰工序。汉代陶器装饰手法丰富,有刻画、拍印、彩绘等。他会根据陶器的用途和设计要求,在表面刻画精美的几何图案、动植物纹样,或是拍印绳纹、布纹等,赋予陶器独特的艺术风格。若是制作用于祭祀或贵族使用的高级陶器,还可能进行彩绘装饰,用矿物颜料绘制出绚丽的色彩和复杂的图案,这对徐高的绘画技巧和色彩搭配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当属烧制。汉代的陶窑多为馒头窑,烧制过程需要严格控制火候和窑内气氛。徐高要根据陶器的种类和质地,调整燃料的投放量和通风情况,使窑内温度达到合适的区间。一般来说,普通灰陶的烧制温度在800 - 1000c,而质量较高的硬陶烧制温度则更高。在烧制过程中,火候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陶器的色泽、硬度和成品率。若温度过低,陶器质地疏松,容易破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