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赴约神医,文会风波(2/3)
。
柳泽微挑眉,目中讥色渐现:“原来是萧家那位……庙中佛子。竟也来了文会?”
“你这和尚,只会敲木鱼,识得何为礼乐春秋?”他语气虽淡,话里却满是挑衅。
周围文士亦纷纷附和,眼神嘲弄。
“佛门弟子,讲的是因果轮回,治国理政,岂非渡人空想?”
“治国策题,还是让真正读书人来比罢。”
萧逸神色如常,不言不动。
反倒是柳映雪笑了:“他不是不识,而是不屑与你争。”
柳泽脸色微沉,正欲回话,场内却已响起钟声。
文会开始。
众人落座,谢公居中,年近六旬,鹤发童颜,目光慈和。
“今日题旨:论‘帝王治世’之道。诸位皆是才俊,不妨放手而书。”
文会开始,案前纸墨早备。
众士子纷纷落笔,有人引《周礼》,言“礼治天下”;有人抄《孟子》,称“仁政为本”;亦有人力陈“法出儒表”,主刑名制度。
柳泽笔下流转如风,不多时一篇《三纲九御策》已成,引来身后赞声不断。
唯独萧逸,坐于末席,迟迟未动笔。
有人冷笑:“果然不识。”
柳映雪却静静看着他,神色自若。
约莫半柱香后,萧逸终于提笔落字——
“帝王之道,在于识局。
识天下之局,识人心之变,识臣子之忠伪,识百姓之疾苦。
礼可为用,法可为御,仁者存其本,兵者护其躯。
然制度再全,若帝不识局,仍成一纸空谈。”
字迹沉稳,句句如钟。
他收笔,向谢公略一颔首。
谢公取策过目,未及细读,便见“识局”二字,眼中已然泛起波澜。
他继续看下去,手指微微颤动,神情渐肃。
不多时,他合上纸页,缓缓起身。
“列位。”
“今有一文,不以空言礼法为饰,不为华章堆砌为饰,却句句直抵本质,深合帝王权衡之道。”
“此文,破旧文法,却立百家归一之格局。堪称本次魁首。”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