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叶卡捷琳娜的棋局第3章 普加乔夫起义与帝国危机(2/3)
起义军内部插入了一把利刃,极大地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
在军事行动的同时,女皇还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博弈。她向普鲁士借款补充军费,以维持战争的开支。同时,她承诺瑞典在波罗的海的贸易特权,以换取军事物资。这些外交手段的运用,使俄罗斯在战争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增强了帝国的实力。
三、冬季围剿与分化策略
1774 年的严冬,对于起义军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政府军采取了焦土战术,摧毁了起义区的粮仓。这一战术使得起义军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士兵们在寒冷和饥饿的双重折磨下,战斗力大大下降。
女皇还颁布了《1774 年敕令》,采取分化起义阵营的策略。她赦免主动投降的哥萨克,承诺改善矿工的待遇,以此来瓦解起义军的联盟基础。同时,她强化了地主对农奴的处置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稳定地主阶级的支持。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分化起义军的目的,使得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动摇和分裂。
四、专制机器的最终胜利
1775 年 1 月,普加乔夫在莫斯科被处决。这一事件标志着农民战争的失败,也宣告了专制机器的最终胜利。女皇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将起义军的据点更名为“忠君镇”,并铸造了“镇压叛乱”纪念章。这些举动,不仅是对起义的镇压,更是对皇权的一种宣扬和巩固。
帝国法学家编撰了《省级管理体制》,强化了地方贵族的权力,以预防类似的暴动再次发生。然而,这一举措却使得农奴制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苛。广大农奴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社会矛盾也在不断积累。
五、改革幻象与历史伏笔
起义平息后,女皇成立了自由经济学会,探讨土地问题。这一举措看似是在进行改革,试图解决社会的深层次矛盾。然而,在实践中,她却扩大了农奴交易的范围,使得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莫斯科大学增设了政治学课程,传播启蒙思想。但与此同时,书报检查制度却愈加严密,限制了思想的自由传播。这种“开明专制”的悖论,反映了女皇在改革与专制之间的矛盾心态。她一方面希望引入西欧的启蒙思想,推动帝国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