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日俄战争与1905年革命第3章 革命的余波(2/4)
里,37岁的列宁正对着昏暗的煤油灯,专注地修改着《无产阶级专政》小册子。窗外,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屋内烟雾弥漫,十几个俄国流亡者围坐在一起,激烈地争吵着,桌上的茶渍仿佛描绘出了“社会民主工党”分裂的轨迹。
“你们孟什维克就是胆小如鼠的软脚虾!”列宁突然一拍桌子,这突如其来的举动震翻了马尔托夫的茶杯,他情绪激动地说道,“和自由派合作?这无异于请狐狸来看守鸡窝!”这位秃顶的矮个子革命家挥舞着手中的数据,义正词严地说:“1905年莫斯科起义时,工人苏维埃根本就不听杜马那帮律师的瞎指挥!”
孟什维克领袖马尔托夫扶了扶眼镜,冷静地反击道:“你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波拿巴式的独裁罢了!”他掏出一份刚收到的俄国来信,语气坚定地说:“连彼得堡的工人都在说,列宁要把党变成军事修道院……”
其实,分裂的种子早在1903年第二次党代会上就已埋下。当时在投票选举中央委员会时,列宁派以28票对23票险胜,从此便自称“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并给对方扣上“孟什维克”(少数派)的帽子。然而到了1906年,随着斯托雷平镇压的加剧,两派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
- 布尔什维克主张由“职业革命家”组成秘密先锋队;
- 孟什维克坚持扩大党员数量,与自由派联合起来反对沙皇;
- 托洛茨基则在一旁写着讽刺诗:“两派斗得欢,不如工人一拳干。”
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斯德哥尔摩秘密会议上。当孟什维克提议参加杜马选举时,列宁怒不可遏,直接掀翻了会议桌,厉声说道:“谁去参加那个沙皇的傀儡议会,我就开除谁的党籍!”他摔门而出时的背影,活像一头被激怒的西伯利亚熊。
三、黑土地上的“火药桶危机”
1909年盛夏,萨拉托夫省的烈日炙烤着大地,麦田被烤得焦枯。富农斯捷潘开着新买的美国拖拉机,神气地碾过昔日村社共有的牧场。不远处,他的邻居伊万正蹲在茅草屋前,默默地磨着镰刀。因为无法偿还土地银行的贷款,他全家即将被赶上去往西伯利亚的火车。
“尝尝资本主义的甜头吧!”斯捷潘扔给伊万一个德国罐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