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绞索与幻灭第1章 土地改革与帝国的最后挣扎(1/3)
卷六 红色飓风:从末代沙皇到苏维埃(1856 - 1991)
第二十二章 绞索与幻灭: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王朝终局(1905 - 1917)
第一节 斯托雷平的“赌局”:土地改革与帝国的最后挣扎
一、铁腕首相的疯狂豪赌
1906年,圣彼得堡冬宫之内,一片肃杀。新任首相斯托雷平神色冷峻,脚下是满地革命传单的破碎残渣。他大步向前,将一份《土地改革法案》重重拍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案头。其黑呢大衣的袖口,还残留着镇压坦波夫省农民暴动时溅上的斑斑血迹,而他的声音,冷若西伯利亚千年不化的冻土:“陛下,这是一剂给俄国续命的毒药——要么服下,要么等死。”
沙皇目光扫过法案上“强制私有化”几个刺眼的字眼,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身旁猎枪的扳机,忧虑道:“那些村社长老会将你撕得粉碎。”斯托雷平嘴角上扬,露出如狼犬般森冷的尖牙,狠声道:“那就让绞架和铁路来说话。”
这场被后人称作“俄国版商鞅变法”的改革,实则是日暮途穷的帝国进行的最后一场疯狂赌博。依据法令,农民可以退出传承千年的传统村社,将祖祖辈辈耕种的份地变为私有财产。政府为富农提供贷款,扶持他们建立独立农场,而那些被定义为“懒惰贫农”的人,则被无情地塞进“斯托雷平专列”,如同待运的货物一般被送往遥远的西伯利亚。在1906 - 1911年短短几年间,250万农民被流放,铁路沿线竖起了3000具绞刑架,那随风摇曳的绞索,被人们戏谑地称为“斯托雷平的领带”。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改革催生了一幅荒诞的景象。在西伯利亚拓荒区,黑麦亩产还不足欧洲的三分之一。而那些获得土地的富农们,却竞相购置德国的先进收割机,将收获的粮食以高价倒卖给正在忍饥挨饿的邻居。莫斯科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改革之后俄国的粮食出口量翻倍,然而农民暴动的次数却反而激增了47。
二、村社的黄昏:黑面包与德国收割机
萨拉托夫省的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富农斯捷潘驾驶着美国拖拉机,蛮横地碾过村社共有的牧场,扬起的滚滚尘土,直直扑进邻居伊万那破旧的茅草屋。伊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